西湖龙井 > caiji >

西湖龙井茶6-10

六佳茗广结万方缘——名人与龙井情结

晋人张输在洛阳齐王炯幕下时,因秋风起而思念江东的纯菜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故有“纯鲈之思”这成语。“纯羹”、“鲈脸"便成为思乡赋归之典。生于杭州或久寓西湖者,若长居外地,每每会因品尝到龙井茶而勾起乡情,或以品尝龙井茶来慰藉思乡之情。多少名人与龙井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杭州太守例嗜茶

翻看《乾道临安志·牧守》,有意无意间会得到一个印象:杭州太守例嗜茶。唐宋两代,嗜茶而有名的就可以报出一大串名单来,如白居易、姚合、范仲淹、蔡襄、陈襄、赵扑、苏轼等等。

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自誉是善于鉴茶识水的“别茶人”,他不但能烹善饮,而且种过茶:“药圃茶园为产业,野糜林鹤是交游"。此外,他对茶叶的采制也是个内行人。在杭州任内,留恋杭州的湖光山色,又醉迷杭州的香茗甘泉,常邀文人诗僧吟咏品饮。一则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煮苦的佳话,早已流传一千多年了。宋代《舆地志》中也有记载:“灵隐山有白少傅煮茗井。”此井至今犹存。白居易离开杭州后仍留恋难忘,有诗云:"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其中该是包括了杭州的茶与泉。

比白居易稍后到杭州任刺史的姚合,也是位诗人兼茶家。他有一首《乞新茶》诗:

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

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

茶芽尚处在嫩绿鹅黄时便开采了,采茶人像虔诚的佛门弟子般断了荤腥,如此珍贵的春茶有钱也难买到,我只能以我的诗句向山翁乞讨了。这位刺史十分羡慕那种山居的安闲生活。他另有一首《寄元绪上人》:

石窗紫藓墙,此世此清凉。

研露题诗洁,消冰煮茗香。

闲云春影薄,孤馨夜声长。

何计休为吏,从师老草堂。

流露出他想解官隐居,长久地从师研墨题诗,消寒冰煮苦。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皇祐元年(1049)知杭州,时年已60岁了。

他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和章眠从事斗茶歌),对宋代盛行的斗茶风俗作了生动的描写:“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随心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醒酬,斗茶香兮薄兰茫。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面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把斗茶的场面活现于字里行间。他还有一首《潇洒桐庐郡十绝》诗,述及淳安鸠坑茶:“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淳安鸠坑茶早在宋时已是范仲淹笔下的珍品了。范伸淹还出任过越州知州。他在城内卧龙山南麓意外发现一口废井,淘净淤泥,水色清白,水味甘测,烹茶极佳。范仲淹十分喜爱,名之“清白泉",并构亭其侧曰“清白亭”。如今亭已不复存在,清白泉依旧。

有“宋四家”盛誉的宋代四位书法大家中,蔡襄、苏轼两位先后出任过杭州知府,而且两位都是嗜茶若命的。蔡襄称得上是一位茶学家。他著有《茶录》,虽仅千字,却很有名。分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并篇前有序,篇末有跋。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熵盏、点茶作了精到简洁的论述;对制茶用器和烹茶用具的选择使用,均有独到的见解。宋代的龙凤茶,有“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之说。小龙团茶就是蔡襄创制的。丁谓的大龙团茶一斤八饼,蔡襄的小龙团茶一斤是二十饼。蔡襄是治平二年(1065)来杭州的,已经54岁,两年后病卒。他年老因疾忌茶时,仍“烹而玩之”,茶不离手。老病中万事皆忘,惟茶时刻不忘,在所作诗中云:“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可见其迷茶之深。

赵扑在杭州时间很短,仅半年多。在杭州时与龙井辩才师有茶缘,前面已说过。他离开杭州后,旧日好友仍常寄绍兴卧龙山茶于他,并互相唱和。他有一首《谢许少卿寄卧龙山茶》:“越芽远寄入都时,酬倡珍夸互见诗。紫玉丛中观雨脚,翠峰顶上摘云旗。

啜多思爽都忘寐,吟苦更长了不知。想到明年公进用,卧龙春色自迟迟。”茶发诗情,赵忭吟诗已离不开茶了。

陈襄也是一位茶的品鉴家,而且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宋代评茶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而他认为:"休将洁白评双井,自有清甘荐五华。”他还有一首《古灵山试茶歌》。灵山有“吸尽香”的露芽,有“龙脂”般的井泉。他说:“玉川冰骨照人寒,瑟瑟祥风满眼前。紫屏冷落沉水烟,山月堂轩金鸭眠。麻姑痴煮丹峦泉,不识人间有地仙。

杭州是丝茶之府,杭州太守例嗜茶,原也入情入理。

革命领袖关爱龙井茶

新中国成立后,龙井茶的生产受到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的关注。毛泽东同志多次来到杭州,下榻西子湖畔刘庄,爱喝龙井茶。刘庄有一块空地,在他的倡议下种上了茶树。几年后,他再次来到这里,面对一片碧绿茶园,喜不自禁。1963年4月28日,毛泽东趁公务之暇,信步来到茶园,招呼随行人员:"走,咱们采茶去! "边采茶,边询问种茶、制茶有关知识。采摘一些后,随行人员立即送去炒制,随后又一起冲泡品尝。如今在茶园一旁建起了一座纪念亭,以“宽余”命名。亭联曰:“广字骋怀,深谋天下三分策;闲庭信步,欣采江南一片春。

周恩来同志对龙井茶更关爱备加。

1951年3月,周恩来在杭州,他给邓颖超的一封信中也谈到龙井茶,并幽默地说:“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能将植茶、采茶、制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后来,周恩来到杭州只要时间许可都要去龙井茶村梅家培,先后去过五次。他曾语重心长地说:“龙井茶是茶叶珍品,国内外人士都很需要它,要多发展些。"1957年春天周恩来陪同外宾去梅家坞,他喝了清香鲜醇的茶汤后,不忍将芽叶倒掉,笑着说:“龙井茶味道好,芽叶倒掉太可惜了,还是把它全部消灭掉! "边说边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杯中的芽叶。

元帅诗人朱德,在访问西湖茶区时,看到茶叶生产蒸蒸日1,茶农收入增加,感到无比欣慰,即兴吟成一绝:

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

开辟斜坡四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

梁实秋平湖秋月品龙井

梁实秋最欣赏茶的清苦。抗日战争前常造访知堂老人的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绿茶中最难忘的是西湖龙井。当年他每次陪老父亲来杭州,总要在平湖秋月品尝一杯龙井茶。他在《雅舍小品》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我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算岭,近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骆成骧联)。

汪曾祺难忘虎跑喝龙井

汪曾祺出生于喝茶世家。他祖父生活俭省,喝茶却颇考究,而且喝的是龙井茶。茶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有时祖父会另拿一个杯子,让他也喝一杯。从此,汪先生知道了龙井茶好喝。后来他离开老家,有时喝到龙井茶,就会想起祖父。1989年他在《寻常茶话》一文中还回忆到此情景,同时忆及在杭州虎跑喝的一杯龙井茶:

我在杭州喝过一杯好茶。

一九四七年春,我和几个在一个中学教书的同事到杭州去玩。除了“西湖景”,使我难忘的两样方物:一是醋鱼带把。所谓“带把”,是把活草鱼的脊肉剔下来,快刀切为薄片,其薄如纸,浇上好秋油,生吃。

鱼肉发甜,鲜脆无比。我想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切脸”。一是在虎跑喝的一杯龙井。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泡在玻璃杯里,茶叶皆直立不倒,载浮载沉,茶色颇淡,但入口香浓,直透肺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贵了。一杯茶,一块大洋,比吃一顿饭还贵。狮峰茶名不虚,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这样的味道。我自此才知道,喝茶,水是至关重要的。

许淇在龙井寺品龙井茶

在杭州,有许多品茶的好去处。登孤山西冷印社,在吴昌硕石室前,冷泉琼琼。近傍的四照阁是个喝茶的好地方,选座临窗,一杯龙井,面湖半日,强胜似达摩面壁十年。那森森碧色,波光滋滟桥堤一线,青山如带,心胸为之廓朗。然许淇先生认为,真正的龙井味最好到龙井去品,石窦一泓,清澈翠寒,有方池承之,青苔水藻,根根可数;泉旁石上题“钟灵毓秀”.

又题"听涛"。据传与江海通有龙盐居,故名。他那次喝茶的地方在龙井延恩衍庆寺回廊,时正黄昏,茶客已散,独坐廊柱间,庙殿深严,斜晖在檐角,年光凝注,顿觉万念俱消,有出尘之想,这和龙井的茶和泉并不谐调。真喝茶,不如风算岭上岩整林幽处或茶农焙茶处。他们另辟桌凳,不专以卖茶为业。懂得的人会越岭而来,喝一口粗瓷大碗里仿佛还沾着朝露和采茶姑娘芳泽的新茶,幽绿幽绿的,生出无穷的遐思。

马一浮喝的是“碑阴十八株”马一浮先生每年清明要到龙井去尝明前茶。他到了龙井,茶农一见,便拿出龙井的所谓“碑阴十八株"。碑好像是当地翁家祖上一位名人的墓碑,据说仅此十八株茶树是野生的老茶,从不施肥,顶多只将周遭草木刘割埋入士中作肥,为的是保持其天然野生风味。每年清明前采摘,所得不及半斤;加上谷雨前后所采,全年春茶也只有两斤左右。前清时这点茶要分献给抚台、藩台、桌台、学台和杭州知府。茶农献上新茶,照例可得赏银各十两,其名贵可知。这“碑阴十八株”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砍掉。2004年,龙井山园在原址附近重植茶树,辟为一景。

郁达夫九溪品茗小憩

品茶赏景需水、茶、景三者皆绝,犹如中国的画、书、诗的统一。杭州不仅有龙井茶、虎跑水,更有许多品茶休闲的诗意环境。

郁达夫曾借友游九溪十八洞,途中品茶小憩。在《半日游程》中,他记述说:

沿溪入谷,在风和日暖、山近天高的田塔道上,二人慢慢地走着、谈着,走到九溪十八洞的口上的时候,太阳已经斜到了去山不过丈来高的地位了。在溪旁的石条上坐落,等茶庄里的高翁去起茶煮水的中间,向青翠不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两人在路上,说话原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一到茶庄,都不想再说下去,只瞪目坐着,在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忽而嘘朔朔的一声,在半天里,晴空中一只飞鹰,像霹雳似的叫过了,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了许多时。我们两人头也不仰起来,只竖起耳朵,在静听着这鹰声的响过……同时不谋而合地叫了出来说:

“真静啊!

“真静啊!

我们一面喝着清茶,

一面只贪味着这阴森得同

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丰子恺山中小茶馆拉琴

那是1935年秋的一天,丰子恺带了两个小女儿到西湖山中游玩,归途中忽然下起雨来, 刚好路边有一家简陋的小茶馆,于是进去喝茶避雨。茶越冲越淡,雨却不见小下来,两个小女儿还不懂得欣赏西湖山雨的美妙,也无心于茶,感到枯燥乏味,怨天尤人。这时,茶馆主人坐在门口拉起了胡琴。为了安慰女儿,丰子恺借来胡琴,拉了起来:

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帘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piano(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Bethoven(贝多芬)的sonata (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滋味。

何为喜欢头春新绿

这是作家何为散文《佳茗似佳人》中对龙井绿茶的一段记述:

我喜欢头春新绿,这是在清明前采撷焙制的绿茶。狮峰龙井或洞庭山碧螺春新茶当然是佳茗,然其上品殊为难得。

五十年代在老作家靳以的家里啜饮龙井新茶,沏茶飨客时,主人说这是方令孺特地托人从杭州捎来的。只见茶盅的边缘上浮绕着翠绿的氤氲,清亮鲜绿的龙井叶片透出一种近乎乳香的茶韵。我慢慢啜饮,冲泡第二次茶叶更加香醇飘逸。那杯堪称极品的龙井茶至今难忘。遗憾的是龙井茶泡饮三次后便淡而无味了。碧螺春比龙井耐泡,新茶上市时,饮碧螺春也是不可多得的享受。这两种茶叶倘若是极品,历来售价奇昂,且不易得之,即或有那么一斤半斤,多半是用来馈赠亲友的。

何为先生还说:春天的早晨,一杯滚水被细芽嫩叶染绿了,玻璃杯里条索整齐的春茶载沉载浮,茶色碧绿澄清,茶味醇和鲜灵,茶香清幽悠远,入口极感恬静闲适,可谓是一种极高的文化享受。每一个饮春茶的早晨仿佛是入禅的时刻。

陈从周爱茶如友

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在概括自己一生性情时说:“我是爱景若命,爱茶如友。”这真是绝妙的点睛之语,活描出一个园林艺术大师率真的本色。

陈先生早年在杭州钱塘江畔秦望山头的之江大学读书,那时一群同学常在九溪喝茶吟诗。一位如今在美国的老同学琦君身在海外,却总忘不了九溪村茶,嘱陈先生去美国时一定捎带点九溪茶去。其实陈先生自己又何尝忘却过。请看他在《“香”思》一文中的叙说:

琦君最难忘的是在九溪品茗。她极喜夏承焘师在九溪赋的,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词句,我也深有同感。因此我每次回杭州,免不了要去爱一下“比酒香”的九溪茶。品茗中,当然想得很多,从小时候到龙井上祖坟,尝新茶,濯足清流,一直到怀念我的万里外的友人。她来信说我如再去美,将邀我上她家去小聚,一倾积愫。当然免不了带点九溪茶去。她因胃病不能饮茶了。我想茶有香,这香思与乡思原是一回事啊!

姚雪垠称龙井茶是我的密友

著名作家姚雪垠对西湖龙井茶真是一往情深,他说:“我独喜绿茶,所以龙井茶就成了我的密友”。他每天清晨两三点便起床,激洗之后,首先将杯子里外洗净,浓浓地泡杯龙井茶。照例先沏上半杯,然后收拾写字台和文房四宝。等收拾整齐完毕,再将杯子沏满,便安心地坐下去,摊好稿纸写作,或口述录音小说提纲。他说:"这时,全家都在梦乡。书斋寂静,楼外无声,孤灯白发,心清如水,创作兴致最好,自觉文思如滑滑春泉。我瞟一眼放在手的绿杯,但见茶色嫩绿,淡烟轻起,似有若无,微闻清香,分不清是茶香还是从窗外飘进来的淡而远的花香。我端起杯子,喝了半口,含在口中,暂不咽下,顿觉满口清香而微带苦涩,使我的口舌生津,精神一爽。"姚雪垠先生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就这样开始了,龙井茶几乎时刻都陪伴着他。

郭风在虎跑“牛饮”一回

人对于茶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休闲时会细细品味,工作时是若有若无地吸一口,朋友相聚时是以紧佐谈,当你旅途劳顿口燥舌干时,就会“牛饮”起来。作家郭风一次在杭州,尽管是龙井茶虎跑水,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说:

晚年喝茶,印象较深者,当推一次在虎跑喝茶。八十年代初叶,有一次路过杭州,当地二三作家友人,约我同游西湖。包括访断桥和苏堤、白堤,访放鹤亭、西冷印社和花港观鱼。起初,游兴甚浓,其后又访灵隐寺、岳王庙,已感疲乏,游兴锐减,最后到了虎跑,坐在座位上时,更觉全身无力,甚至暗中生悔恨之意。及至服务员端来茶具,并在我座前斟了满满一杯龙井时,我竟不假思索,一口饮下;随即自斟第二杯,第三杯,更是旁若无人,一口饮下。龙井为名茶,虎跑出名泉。本来,似乎应该细细啜饮,细细品尝。却不料我可能单纯因为生理上的需要,竟一如酒徒之于酒,只顾牛饮,而不自知从容而喝下来。至今想起来,当时竟不知所饮茶其色如何,其味如何,但觉饮后,渐渐地,口中津津然,渴意无有;又慢慢地,四肢爽然,如有所释然,劳顿无有。这一次喝茶,也可以如是说:最主要的印象,看来是它的药物作用,以及它对生理上的一种积极效应。

七 润我枯肠诗思生——龙井茶与艺文

龙井茶之为世人所重,当然首先在于它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独特品质,而这一切无不带着历史空间与时间的印记,历代文人墨客咏记龙井茶的诗词、文赋、书画、歌舞等等为之提供了佐证。

茶了诗窗饭后杯,儿书未熟急须催。

鸟于花外唤客出,山自眼前将句来。

老向华胥占一窗,无心更梦小行廊。

城居可是湖居好,诗味颇随茶味长。

这是宋人周紫芝寓居西湖时的吟唱,诗题为《湖居无事,日课小诗》。诗人寓所在湖上,又正好闲来无事,饭后品啜龙井一杯,真是满眼是诗。在西湖这样移步换景的佳美处,又有龙开架这样的“诗料”,诗多诗美是再也自然不过了。自元代以来七百多年间,多少骚人墨客、志士仁人把龙井茶作为自己吟咏的题材,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佳作,这是龙井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湖文化的宝贵文学遗产。

下面抄录几首,供茶余吟赏。

次邓文原游龙井

[元]虞集

杖蔡入南山,却立赏奇秀。

所怀玉局翁,来往绚履旧。

空余松在洞,仍作琴筑奏。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

入门避露酒,脱展乱苔凳。

阳冈扣云石,阴房绝遗构。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蘑葡中,余香不闻嗅。

但见飘中清,翠影落群岫。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激。

讲堂集群彦,千碰坐吟究。

浪浪杂飞雨,沉沉度清漏。

令我怀幼学,胡为裹章授。

注:宋元时龙井有演福寺,与龙井寺相邻。从诗中看,虞集、邓文原那次游龙井,落脚在演福寺。

试茶

[明]陈继儒

龙井源头问子瞻,

我亦生来半近禅。

泉从石出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圆。

此意偏于廉士得,

之情那许俗人专。

蔡襄夙辨兰芽贵,

不到兹山识不全。

龙井茶

[明]屠隆

山通海眼蟠龙脉,神物蜿蜒此真宅。

飞流喷沫走白虹,万古灵源长不息。

琤琮时谐琴筑声,澄淳冷浸玻璃色。

令人对此清心魂,一啜如饮甘露液。

吾闻龙女参灵山,岂是如来八功德。

此山秀洁复产茶,谷雨霹粟抽新芽。

香胜旗檀华藏界,味同流,上清家。

雀舌龙团亦浪说,顾渚阳美竞须择。

摘来片片通灵窍,啜处泠泠馨齿牙。

玉川何妨尽七碗,赵州借此演三车。

采取龙井茶, 还烹龙井水。

文武并将火候传,调停暗合金丹理。

茶经水品两足佳,可惜陆羽未尝此。

山人酒后酣彭耗,陶然万事归虚空。

一杯入口宿醒解,耳畔飒飒来松风。

注:诗人认为龙井茶、龙井水俱佳。可惜陆羽当年到了灵隐、天竺而未至龙井,以致他虽在《茶经》中对西湖产茶已有记述,却在品评全国二十大佳时漏掉了龙井。

风篁岭

明]李流芳

林壑深沉处,全凭荼荡迷。

片云藏屋里,二老到云栖。

学士留龙井,远公过虎溪。

烹来石岩白,翠色映玻璃。

注:石岩白,宋代名茶。此茶产于福建建安能仁院,茶生石缝间,极为珍贵。

宋人彭乘《墨客挥犀》有记。从诗中可知,当年苏轼与辩才在龙井寺所烹的就是石岩白茶。

龙井

[明]哀宏道

都说今龙井,幽奇逾昔时。

路迁迷旧处,树古失名儿。

渴仰鸡苏佛,乱参玉版师。

破简分谷水,芟草出秦碑。

数盘行井上,百计引泉飞。

画壁屯云族,红栏蚀水衣。

路香茶叶长,畦小药苗肥。

宏也学苏子,辩才君是非?

注:鸡苏佛,茶的别名。宋代陶谷《清异录·葬茗》有记。

秦碑,指秦观《龙井题名记》碑。

龙井

[明]袁宏道

都说今龙井,幽奇逾昔时。

路迁迷旧处,树古失名儿。

渴仰鸡苏佛,乱参玉版师。

破简分谷水,芟草出秦碑。

数盘行井上,百计引泉飞。

画壁屯云族,红栏蚀水衣。

路香茶叶长,畦小药苗肥。

宏也学苏子,辩才君是非?

注:鸡苏佛,茶的别名。宋代陶谷《清异录·葬茗》有记。

秦碑,指秦观《龙井题名记》碑。

游虎跑泉

[明]袁宏道

竹床松涧净无尘,僧老当知寺亦贫。

饥鸟共分香积米,落花常足道人薪。

碑头字识开山偈,炉里灰寒护法神。

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

饮龙井

[明]孙—元

眼底闲云乱不开,偶随糜鹿入云来。

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龙井试茶

[明]童汉臣

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

因之消酷酊,兼以玩嶙响。

一吸赵州意,能苏陆羽神。

林间抱新趣,世味总休冷。

谢钟君惠石埭茶

[明]徐渭

杭客矜龙井,苏人伐虎丘。

小筐来石埭,太守赏池州。

午梦醒犹蝶,春泉乳落牛。

对之堪七碗,纱帽正笼头。

龙井茶

明]于若瀛

西湖之西开龙井,烟霞近接南山岭。

飞流密汩泻幽壑,石碰纡曲片云冷。

拄杖寻源到上方,松枝半落澄潭静。

铜瓶试取烹新茶,涛起龙团沸谷芽。

中顶无须忧兽迹,湖州岂惧涸金沙。

漫道白芽双井嫩,未必红泥方印嘉。

众人品茶未尝见,但说天池与阳美。

岂知新茗煮新泉,团黄分冽浮瓯面。

二枪浪自附三篇,一串应输钱五万。

龙井试茶

[明]高应冕

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

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

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

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度风篁岭至龙井

[明]夏锡祚

叩门堕山翠,竹里僧开户。

呼童汲新泉,泉自石穴吐。

烹以渝苔芽,炒焙初出釜。

客言香色绝,僧意不自诩。

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

[明]吴宽

谏议书来印不斜,忽惊入手是春芽。

惜无一斛虎丘水,煮尽二斤龙井茶。

顾诸品高知己退,建溪名重恐难加。

饮余为比公清苦,风味依然在齿牙。

由虎跑至理安复过翁家山龙井

[清]王纬

苍蔚大慈山,泉甘移二虎。

小坐含晖亭,岭畔真珠吐。

洞敝生烟霞,钱王罗汉补。

水乐听悠然,金石声堪取。

九溪径登匝,方池观法雨。

修竹凤毛齐,乔松龙鳞聚。

秋时满觉城,桂花香曲坞。

浮屠南高巅,尚余天福古。

联吟一小庵,聊避日亭午。

呼童设龙泓,渝若涤灵府。

是日经历多,胜地屈指数。

坡陀下山来,买舟向渔浦。

采茶歌

[清]陈章

风算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

度涧穿去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依比莲心苦。

采茶歌

[清]张日熙

江南愁思盈芳草,采茶歌里春光老。

春自催归茶自香,筠篮无那红尘道。

生小儿家龙井山,峰前峰后好烟鬓。

清明寒食丝丝雨,素腕玲珑只自攀。

东家采早新月白,西家采迟霉雨碧。

迟早年来活计谙,嫩芽收向筠笼密。

布裙红出俭梳妆,茶事将登蚕事忙。

玉腕熏炉香若冽,可怜不是采茶娘!

西湖赠沈茶博

[清]王希范

石斛美酵终日醺,碧瓯偏喜试先春。

烟生石鼎飞青霭,香满金盘起绿尘。

诗社已无孤网客,醉香还有独醒人。

因思像直銮坡夜,特赐龙团出紫哀。

同马卓群至龙井

[清]陈曾寿

老僧煎泉,提挈,妙谙若事相评论。

更出新藏压山产,香沁荷露何清馨。

为言珍壁不自享,拜月一荐嫦娥尊。

咽服清虚三洗髓,神虑皎皎无由浑。

宋助教寄龙井茶(三首)

[清]舒位

鲤鱼风里豆花香,绝胜三瓶寄夜航。

初试西湖好滋味,居然压倒白云枪。

诗肠渴禁酒三焦,正要瓯香细细浇。

难觅中泠泉第一,梅花檐下雪初消。

南屏茶事妙谦师,禅福花风感鬓丝。

未负青春狂杜牧,吃君新茗报君诗。

注:此诗后作者有自注:“来诗云是灵隐寺僧手始"。诗人由此联想到西湖南屏山麓净慈寺的点茶高手谦师。

当年苏轼有《送南屏谦师》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又联想到杜牧的《题禅院》诗:"能船一样百外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题落花风。

龙井

[清]朱彝尊

一泓漓山拗,过者不敢睡。

虽然龙窟宅,亦许斗茶坐。

虎跑泉品龙井茶

[现代]郭沫若

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

名传天下二,影对水成三。

饱览湖山美,豪游意兴酣。

春风吹送我,岭外又江南。

梅家坞即兴

[现代]陈毅

会谈及公社,相约访梅家。

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

溪水鸣琴瑟,人民乐岁华。

嘉宾威喜悦,喜看摘新茶。

茶乡即景

[现代]于冠西

结队上山去,沾衣晓雾重。

春风入龙井,新绿满狮峰。

嫩芽带露摘,清芬溢篓中。

一曲采茶舞,湖上太阳红。

雅趣俗情妙语联

谈起茶联,最妙的当推巧集苏轼两首咏西湖诗句而配成的佳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宋熙宁六年(1073),苏轼在杭州通判任内,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有句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副联的上联,便取自此诗。下联则出自他《和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这是十七年后诗人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时所作:“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宋代制茶通行碾末作团饼,并在外面涂一层膏油。不识茶的就难以鉴辨品质上下。蔡襄《茶录》说:“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苏轼谙熟茶事,是个品评的行家,他深知“膏油其面”者,并非都有“冰雪心肠”,从来绝品好茶恰若佳人西子,是不必“浓妆”的。这副联,通过两个独特而奇妙的比喻,一以美女喻西湖,一以香茶比美人,极言湖山之秀和香茶之醇。都有天生的丽质和神韵。

许多咏茶诗作中对仗工整之句都可作联。龙井秀萃堂门前挂有一联:

泉从石出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圆

这副联出自明陈继儒《试茶》诗。联语把龙井品茶所特有的茶、泉、情、味之胜,都点出来了。

洪春桥畔“茶人之家”正门前的楹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胶清风几欲仙

句出宋代翁元广《题临江茶阁》诗,由现代书画名家董寿平所书。此联曾有人注为郑清之诗句,实误。

下面再抄录一些在西湖茶座前常见的楹联:

碧玉栏边正酒熟香温隔墙忽逗初三月

绿荷丛里有珠帘画舫携客来尝六一泉

(三潭印月静凉轩联,程云俶撰)

诗写梅花月

茶煎谷雨春

(龙井寺联)

秀萃明湖游目频来过溪处

腴含古井恰情正及采茶时

(龙井寺院)

排日快登临心远地偏怎禁在秋老西湖寒生北郭

入山容放鸟境闲人静最好是松间煮雪竹外探梅

(灵峰补梅庵联,周庆云撰)

小筑几间楼集成难得二三子比邻半潭水清话长临六一泉

俞楼联,陈桓书)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旧藕香居联)

为公忙为私忙忙里偷闲吃碗茶去

求名苦求利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旧三雅园联,经次闲撰)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西湖国际茶人村联,朱关田书)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

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西湖国际茶人村联,俞建华书)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九溪林海亭联)

呼个朋来看处处柳眠花笑

喝杯茶去听声声燕语莺歌

(西湖柳浪闻莺茶室联,陆抑非撰并书)

放晖凭水阁

把盏读茶经

(会稽张处德撰联,沈定庵书赠中国茶叶博物馆)

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

湖心亭联,聂心汤撰)

十里茶香堪入画

翁家山下杨梅岭,龙井狮峰接翠岭。

十里茶香风景好,西湖之胜在山林。

这是余任天先生在国画《梅岭茶香》上的题画诗。余先生是一位集诗、书、画、印四艺而大成的艺术家,他出生于诸壁,自18岁来杭州学画后,在杭州生活近60年。余先生爱杭州,爱西湖,亦爱龙井茶。

这幅《梅岭茶香》是以凝重空灵的篆书、草书笔法,运以淋漓酣畅的水墨变化,描绘出龙井茶山的葱范生气,在描绘龙井茶山画作中不可多得。

韩国著名画家闵庚灿, 1998年创作一幅《茶道图》赠送中国茶叶博物馆,现陈列于中国茶叶博物馆国际交流馆大厅内。这是幅大型中国画,宽500cm,高200cm,连片层叠的茶山,翠绿茵茵,左有葱郁的松树,右有香艳的梅花,山峰云雾缭绕,山间溪流潺潺,凸显出茶山优越的生态环境。

闵庚灿先生早年在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学画,后又曾供职于浙江话剧团任舞美设计,西湖和龙井茶山可以说是烂熟于胸,《茶道图》该是其得心应手之作。画家的题款是:“茶道切磋迎远客,溪云出入护珍芽。”

叶尚青先生的《香茗清品》则是以花卉小品的形式,写意品饮龙井之乐。砂注瓷瓯,一壶两杯,想来是两人对饮,定为神交。

画上幅录明人茶诗两首,其中有云:“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堪称茶香、水活、器精、境幽,四美俱足。

古人虽没有直接表现龙井茶的画,但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以茶为题材的作品。南宋画家刘松年,钱塘(今杭州)人,居清波门,作有《斗茶图》和《卢全烹茶图》;南宋画家李嵩史显祖,也都是杭州人,分别作有《斗茶图》和《陆羽品泉图》;明杭州籍画家蓝瑛、顾炳,分别有《秋山啜茗图》和《斗茶图》;清代杭州籍画家更多,均有茶画存世,如王树谷的《煮茶图》、金农的《玉川先生煎茶图》等。近人吴昌硕,浙江安吉人。

1904年夏,他与叶品三、丁辅之等发起创立西冷印社,并被推为社长。吴昌硕有多幅画茶杰作,如他74岁时作的《品茶图》,画右部似乎随意点染,淡墨轻扫画出一把泥壶,壶形古雅朴拙,壶边勾勒出茶杯一只,笔触淡如轻烟,画上部有几枝梅花,自右上一直向左下斜出,俯仰、正侧、向背、交叠的梅枝与花萼,姿态生动有致。

茶香墨香清可夸

2004年7月,龙井茶室附近发现了两块古碑:一是董其昌书写的秦观《龙井记》.

可惜的是只有半块断碑;二是屠隆的《龙井茶歌》。如今这两块古碑已在茶室边的空地上竖起,吸引了很多吴昌硕《品茶图》茶人和游客,更有一些书法爱好者前来拓碑或临摹。在这里既可喝龙井茶,又可欣赏书法艺术,不失为一种高雅的生活享受。屠降这幅行书作品成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4)7月,后刻于石,拓片存浙江图书馆。浙江图书馆《馆藏浙江金石拓片目录》初编卷上有著录。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除有《玉川先生煎茶图》外,还有《玉川子嗜茶》书法一幅。金农书法自创一格,在隶楷之间,人称“漆书”。该作品原由夏衍先生收藏,后捐赠浙江博物馆。

杭人丁敬,精于篆刻,为西泠八大家之首。他的印谱,海内外奉为主泉。丁敬又工书能诗所作诗文造句奇崛,最工长篇,与金农齐名,常相酬和。

丁敬亦嗜茶,作有《论茶绝句六首》,手卷书于乾降二十七年(1762),他在书后记中说:“王午六月九日访扬州项均、罗两峰二君于艮山门外之睦庵,啜茶回,录此请正之。杭郡六十八叟丁敬记。”该手迹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西冷印社《砚林诗墨刻石》也有《论茶绝句六首》两种,文字均有异处,知丁敬所书《论茶绝句六首》至少有三件。

《论茶绝句六首》文字内容如下:

松柏深林缭绕岗,

蘇茶生处蕴真香。

天泉点就醍酬嫩,

安用中冷水递忙。

湖上茶炉密似鳞,

跛师亡后更无人。

纵教诸刹高禅供,尽是撑瓯漫眼春。

(漫眼,见米海岳诗)

金髯斗茗极锚铢,被尽吴依软话愚。

满口银针矜持赏,谁知空然老影须。

(老友冬心先生极嗜茶)

天上穆陀谁获见,人间仙掌亦难遭。

琼茅只合滋仙骨留与诗中一代豪。

(仙人掌茶见太白诗)

武夷茶品益欺虚,小瓷花香垂隶胥。

堪嗟吸鼻夸奇味,书出南蛮药转余。

常年爱饮黄梅雨,垂死犹思紫梗茶。

寄语香山老居士,别茶休向俗人语。

近人张宗祥先生,民国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又任过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图书馆馆长、西泠印社社长。张先生精于书法,善绘画,平生好抄书。他撰有《纪茶》一文,记述了对张园茶、龙井茶、武夷老茶、乾隆普洱茶膏、道光茶砖等的亲历见闻。此文用正楷小字书录,端庄而婉美,手迹藏浙江图书馆。

篆刻家中有以篆刻艺术来寄托对龙井茶的钟爱。如吴朴堂作朱文方形印一方,功力深厚,有渐家风教。

轻歌曼舞赞龙井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春天呀,万里晴空彩云歌;

姐妹看呀,西湖一片新气象。

茶芽尖尖吐芬芳,龙井茶树迎春绿,蜂蝶欢舞鸟歌唱呀,采茶姑娘采茶忙。

采不完香茶唱不完的歌

乐坏了我们采茶姑娘,采茶姑娘。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上畈下畈勤插秧姐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插秧插来密又快呀,

摘得茶来满屋香。

多快好省来采茶,

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采呀么采茶忙。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妹妹呀,你采茶好比鱼跃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叶箩里放,

千箩万第千万箩呀,

片片茶叶放清香

多又多来好又好

龙井香茶美名扬,美呀么美名扬。

左采茶来右采茶,

双手两面一齐下

—手先来一手后

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

两只茶箩两旁挂,两手采茶要分家,摘了一会停一下,头不晕来眼不花,多又多来快又快,年年丰收龙井茶。

这首《采茶舞曲》,以其活泼跳跃的曲调和江南音乐特有的韵味,加上轻盈欢快的舞蹈,把人们带到了春光熙熙的西湖龙井茶乡。

这是新一代龙井茶乡人的心声,表露了他们对今日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喜悦。这首由作曲家周大风创作的茶歌,从20世纪50年代唱到新世纪,历久弥新,而且随龙井茶的声名远播大江南北,及至世界许多国家。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二届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专家会议上,由浙江歌舞团歌唱家叶彩华演唱的这支《采茶舞曲》,入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西湖青翠挺秀的群山,孕育了龙井名茶;龙井茶乡的生产和生活,又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茶歌茶舞。

一首《龙井茶虎跑水》(周祥钓词,曹星、徐星平曲),以其幽雅轻快的民歌风,唱出了五洲朋友喜爱“西湖双绝”的美好情感:

龙井茶,虎跑水,

绿茶清泉有多美,

有多美。

山下泉边引春色,

湖光山色映满怀,

映满怀。

五洲朋友哎,请喝茶一杯。

哎,香茶为你洗风尘,

胜似酒浆沁心肺,

我愿西湖好春光哎,

长留你心内。

龙井茶,虎跑水,

绿茶清泉有多美,有多美。

茶好水好情更好,深情厚意斟满怀。

五洲朋友哎,请喝茶一杯。

哎,手挽手儿笑声脆,

美好祝愿千百回,

一杯香茶传友谊哎,

凯歌四海飞,凯歌四海飞。

有一首《龙井春浓》歌,歌词是:

春光哟暖融融,新绿满龙井。

采茶的歌声满山谷,

茶香染春风。

春到龙井哎,

龙井春浓哎!

山山岭岭,

郁郁葱葱,

茶树争绿哎,

人争春哎,

茶香长留我心中。

春茶采摘时节,龙井是茶的海,又是歌的海,满山满谷响起采茶歌。姑娘们边采茶边欢唱,袅袅茶香,缥缈歌韵之中。

龙井茶乡人有着十分丰富的想像力,他们把采茶比作蜂采蜜,从而使采茶劳动富有诗意,充分体现了茶乡人的勤劳和智慧。有一首《采茶好似蜂采蜜》是这样唱的:

青春的茶蓬哟像朵花,

花蜜就是那碧翠的茶啦。

采茶好似蜂采蜜,

勤快出在十指下。

蜂采蜜汁哟百花间,

我采山中那万树茶吧。

为了茶香飘天涯,汗水浮涔春光酒。

龙井茶乡的青年男女,还以茶歌来表达心意,传递爱情。(融人茶香让你醉》唱道:

茶山晚霞飞呀,

姑娘采茶归,

满篮春光满篮茶呀,

一路歌声脆。

翻山越岭采春光,

汗水酒得茶山翠。

茶山人声沸呀,

家家铺翡翠,

阿哥炒茶技艺高呀,

形似兰花飞。

妹的心意哥可知,

融入茶香让你醉!

龙井茶歌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清时的西湖竹枝词。竹枝词,起兴于盛唐,原是青年男女在竹林里劳作时的对唱歌谣,或“一人唱,干人和”的和唱。元代著名诗人杨维祯,有感于秀美的西湖风光首创了《西湖竹枝词》。而后,明、清两代又有不少竹枝词的创作。其中颇多歌唱龙井茶的。清代汪光被有一词曰:

山为城郭水为家,风景清和蝶恋花。

昨暮老僧龙井出,竹篮分得雨前茶。

龙井茶以采制于谷雨前为贵。老僧得此珍品,急急乎分送品尝。尝一杯雨前龙井,唱一曲龙井茶歌,其乐融融,其情悠悠。清代徐敷奏也有一首唱雨前龙井茶的:

清明无客不思家,湖北湖南开野花。

乞得东邻桑拓火,待郎来泼雨前茶。

清明之交为寒食节,禁火,吃喝都是冷的。清明这天,少女家里还未生火,少女为给情郎沏杯龙井新茶,急于从邻居讨来一块桑柴炭火。喝一杯家乡茶,聊慰思念之情。龙井茶本是多情物。

龙井茶和虎跑水,早就是西湖“双绝”,为饮茶人所追慕。清王倩的一首竹枝词唱道:

虎跑泉水竹风炉,龙井茶芽瓷瓦壶。

谁道雨中山果落,红菱新贩过西湖。

今日龙井茶乡人,正满怀豪情,创造并歌唱他们更美好的明天:

踏着清晨路,身裹云和雾,我们背着采茶篓,

走在这弯弯的小山路新茶一层层,

好似绿绒铺。

啦,长长的小路,

酒下姐妹们晶莹的汗珠。

春风吹满路,

山花香满路。

我们唱着采茶歌,

走在这弯弯的小山路,

双手争春色,描绘茶乡图。

啦,长长的小路,

是我们走向富裕的道路。

(茶歌《茶山的路》,部鸣铺词,晓其曲)

八 一市秋茶说岳王茶馆茶坊

茶馆,是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窗口:茶馆,有人把它比作小社会;茶馆,又是一部可读的社会史和文化化史。

“一市秋茶说岳王”,是诗人黄晦闻的诗句,描写秋日西湖,天高云淡秋爽宜人,在熙熙攘攘的茶馆里,茶客满座,大家喝着茶并神情专注地聆听说书人演讲鄂王岳飞的故事。"市秋茶”是一帧珍贵的杭州茶馆的历史速写。诗句凝练地反映了当年杭州茶室的景象。

杭州茶馆的肇始,应该追溯到宋代。特别是宋室南渡,建都杭州,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杭州。杭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吴自牧《梦粟录》曾这样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当时已出现专业经营的茶肆,《梦梁录》描述道:“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雪泡梅花酒,或舒脾饮暑药。夜市于大街有车担浮铺者,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茶起之时,需奏乐鸣鼓,非同寻常。"宋耐得翁《古杭梦游录》写到:“大茶坊张挂名人画。在京都只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坐也。今茶坊皆然。"《咸淳临安志)记载:临安瓦子内聚集着酒炉茶灶,"南瓦,在冷桥西,有熙春楼。

中瓦,在市南坊北,咸淳六年更创三元楼。北瓦,在众安桥之南亦名下瓦,有羊棚楼"。

明代以后,杭州的茶肆、茶馆已十分普遍。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对当时杭州的茶肆、茶馆有很详细的描写:

又转过两个弯,上了几层阶段,只见平坦的一条大路,左边靠着山,一路有几个庙字。右边一路,一间一间的房子,都有两进。屋后一进,窗子大开着,空空阔阔,一眼隐隐望得见钱塘江。那房子,也有卖酒的,也有卖要货的,也有卖饺儿的,也有卖面的,也有卖菜的,也有测字算命的。庙门口摆的是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马二先生起身出来,因略歇一歌脚,就又往上走。过这一条街,上面无房子了,是极高的山岗。一步步走到山岗上,左边望着钱塘江,明明白白。那日江上无风,水平如镜,过江的船,船上的轿子,都看得明白。再走上些,右边又看得见西湖雷峰带,湖心亭都望见。那西湖里打渔船,一个一个,如鸭子浮在水面。马二先生心旷神恰,只管走了上去,又看见一个大庙门摆着茶桌子卖茶。马二先生两脚酸了,且坐吃茶。吃着,两边望,一边是江,一边是湖,又有那山色一转围着,又遥见隔江的山,高高低低,忽隐忽现。马二先生叹道:“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

如果《梦粱录》中所写到的杭州茶肆、茶馆,是杭州茶馆的維形,那么《儒林外史》中的茶肆则是规模空前。茶肆已从南宋的挂名人画插四时花,让人消遣久坐,到明一条街,单是卖茶的就有三十多处。一边望着西湖和钱塘江,一边悠悠地坐着喝茶,把茶与杭州的山、杭州的西湖、杭州的钱塘江联系起来。

明嘉靖年间《杭州府志》对杭州茶馆还有这样的记录:旬月之间开五十余所,今则全市大小茶坊八百余所。各茶坊均有说书人,所说皆《水浒》、《三国》、《岳传》、《施公案》。清人范祖述在他的《杭俗遗风》中写吴山茶室:“吴山茶室,正对钱江。各庙房头,后临湖山,仰视俯察,胜景无穷。下雪初晴之候,或品茗于茶室之内,或饮酒于房头之中,不肯至于玻璃世界矣。

旬月开茶坊五十余所,可见当时社会繁荣。茶室从四时花、名人画到湖山江景,又出现说书人说《水浒》、《三国》,雪景品茗。

清末至民国初期,杭州茶馆多在西湖之滨、名胜之处,再也有在大运河、市区河畔之处和钱塘江边的。

当时,涌金门、闹市口一带曾是杭州茶馆的聚集之地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攻占杭州城后,在今湖滨一带,即涌金门至钱塘门之间立满营(杭州人称旗营旗下营),以砖、石垒之,全长近十里。西湖边被高耸的城墙挡住,西湖游船都在涌金门一带停泊,俗称船埠头。外旁遂有“三雅园”和“藕香居”两大茶馆。三雅园店主王阿毛,专接旗营官兵。那时满族青年多养鸟,上茶馆斗鸟取乐,因此鸟声满园;藕香居系某庵币姑所开,接待一般茶客,无鸟声喧嚣,以清幽见长。两馆都临湖而建,凭窗眺望,远山近水,一览无余。藕香居临湖处植荷,夏日荷叶田田,荷花竞放,故茶馆名曰"藕香"。

辛亥光复,民国成立,拆掉了满营城墙,改造成马路,旧称延龄路,即今延安路。此处遂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游船码头也从涌金门移至湖滨。1914年,嵊县人装子才在今延安路小吕宋百货店和太子楼酒家的楼上开了一家茶馆,名曰湖山喜雨台。登楼入口处悬挂一匾,上书“喜雨台”三字,名源苏东坡名篇《喜雨亭记》。登楼分左右两厢,以两道屏风分隔。右厢茶座,设红木或花梨木茶桌、椅凳。大八仙桌镶嵌大理石台面,桌与桌之间有两米距离,显得轩敞开阔。后壁张挂名人字画,增添典雅气氛。左厢除排列整齐的茶桌方凳外,有一只约两米见方的大棋盘,供高手比赛表演和棋友观赏品评之用,是杭城最早的大象棋盘。

喜雨台茶客盈门,生意兴隆,有应接不暇之虞。装子才和朋友王琴斋合作,在街对面即今水产商店楼上,再新开一家茶馆,初名“一壶春”,后易名“雅园"。两家支持互动,既满足了茶客的需要,又避免了与别人竞争。

湖滨路上的西园,与喜雨台、雅园并称“旗下三杯茶”。这三家茶馆的服务是一流的。有客到来,茶房(服务员)先绞热毛巾给客人擦面,然后问客人“喝红茶还是喝绿茶"?旋即将小方铁盒里分装好的茶叶倒进盖碗里,这是一种细瓷金边彩绘带茶托的碗。

泡茶的水壶一色是白铜长嘴,烧水的是紫铜大茶壶。茶客饮茶时间不限,茶房续水频频,热毛巾连连送上,殷勤备至。客人离座付茶钱,带给茶房小费,几与茶金相当。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西湖游船也是一个“小茶馆”。放舟湖上品茶,别有情趣。西湖上的手划游船,旧时多由青年妇女执业,人称“船娘”。游船陈设简洁,中间置两长椅,一小圆桌,桌上有一只茶盘,盘里置一壶四杯。游客下船坐定,船娘会沏上一壶茶,随后便荡桨而去。碧波之上,一叶小舟,桨声歇乃,船上人赏湖山美景,品龙井香茶,好不道遥自在。

据资料,新中国建立以前,当时杭州大小茶馆包括郊区在内只剩下二百余家。茶馆主要分布在市区主要街道和西湖风景区内的寺庙、庵堂。市区主要有:望湖楼、雅园、喜雨台、品芳等,还有一家专供养鸟人谈养鸟经、戏斗鸟的“鸟儿会茶”,市区街市茶馆多有生意人灵市面,探行情,谈买卖,不同行业常会分别固定在不同茶馆。而市区车站、码头的茶馆,一般昼夜营业,并备有竹榻、躺椅,方便候车等船客人喝茶休息。市区茶馆,当时数清河坊蒋检阅茶肆最为有名,正月十五闹元宵,蒋家将市区并不多见的月色大电灯泡点于茶馆内,以吸引过路行人驻足观望。而茶馆内奇茶异汤,随索随应。市区茶馆往往也是三教九流、地痞流氓出没之处业主忍声存气,茶馆被他们弄得乌烟瘴气。

从明嘉靖年间记录杭州大小茶馆八百余所,到新中国建立以前剩下的二百余家,可见社会的兴衰。从茶馆多为生意人灵市面、探行情、谈买卖,可侧面看出社会经济已较明、清要成熟,信息交流已成茶馆普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方方面面信息的一种渴望。蒋家的月色大灯泡在那个年代应该是一种最新科技的显现折射;而“鸟儿会茶”与地痞流氓出没茶馆,反映了杭州市民的世俗闲情与当时社会的混乱。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杭州茶馆,市区的普通茶馆,如菜市桥茶馆、盐桥茶馆、新宫桥茶馆等,多设在市内东河、中河边与市区内主要道路相连接的水路交通较便利之地。而稍有规模、档次的茶馆多设在湖滨或风景区,如六公园茶室、吴山茶室、西冷印社四照阁茶室等。市区的普通茶馆早上开得很早,多数为中老年人,下午茶馆多有说书,这些普通茶馆大多有“炮仗炉子”(即小型的用煤和木柴等燃料的炉锅)供应开水,茶馆除供应室内茶客开水以外,兼负供应附近居民百姓的开水。20世纪60年代,一般一分至二分钱一热水瓶开水。这些规模不大茶馆兼开水供应,遍布杭州的社区小巷,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居民区中老年人聚汇活动的地方。此类茶馆一直保持到“文化大革命"以前。后来由于电茶壶、“热得快”一类的出现出现和煤气进入千家万户,“炮仗炉子”才逐渐消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杭州有规模有档次的茶馆,仍以风景区内的茶馆为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市区内茶馆开始迅速发展,其数量、规模、档次和发展速度达到PS

了历史空前的水平。

一是以风景区为依附的茶馆,随着景区的恢复得以稳步的发展。其中有:身居著名茶乡双峰村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风味茶楼“研露漱香之庐”,室内以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分设不同的茶座。茶博茶座以茶博文史、文物为衬托,以茶香茶景作依附,以全国优质名茶为体现,置身喝茶、品茗,情趣自然不同一般。其次推老龙井茶室。

茶室设在古老的狮子峰狮峰茶园景区内。当年乾隆帝亲自摘茶的十八棵茶树,已被当地茶农封为“十八棵御茶",就在茶室旁边,苏东坡题写的“老龙井”石壁下的龙井泉依旧常年涌滴。突兀奇峰的山景,错落有致的古茶树园,给茶室罩上古老而又神奇的色彩。在这里喝茶、品茗,时有一番与苏东坡神交的感觉。湖中岛、岛中湖的三潭印月花鸟厅,茶室四面临湖,室外水平如镜,室内鸟语花香,有人称它是仙境中的茶室。郭庄茶室坐落在古典名园郭庄内,陈从周先生称郭庄是西湖的背影,杭州人喜欢在这里喝茶,古典园林尤如家里庭院。西湖闲适,在这背影里你尽可享受。镜湖厅茶室、孤山茶室、四照阁茶室,在这些与皇家公园-—中山公园不近不远的茶室中喝茶,疏影横斜、梅妻鹤子、汉老石室、西冷印刻、文澜书楼,伴着湖光山色飘然而来。虎跑茶室,因有虎跑泉水与西湖龙井得名西湖双绝,而久负盛名。

古色古香的茶室,给人的感觉是琼浆玉液的仙气,真的降临到人间。再如云栖茶室、凤凰山茶室、溪中溪茶室、六和塔茶室、龙井茶室、平湖秋月茶室、茶人之家、曲院风荷湛碧楼茶室等,多在西湖风景区核心区的深处、高处、佳处,在这些茶室里可观江望湖,可赏荷听泉,可看花赏月,可在尽情游览风景名胜之余,憩息小座,也可以以茶室为休闲处,终日品茗。花港公园茶室位于该公园南门一侧,两层茶室,三面临水,是风景区内颇有名气的茶室。

因离城不近不远的优越地理环境,一度是市民节假日休闲的热门茶楼。茶馆每天一清早为了方便市民出售开水,提供茶具,如今西湖沿湖公园全部免费开放,花港公园也列在其中,它的茶室更受游人、市民欢迎了。

吴山茶室界于景区与市区之间。由于历史悠久,久负盛名。

《儒林外史》对它已作过精彩描写。吴山地理位置独特,为凤凰山余脉,绵亘伸入市中心,春秋时这里是吴国南界。吴山脚下为清河坊,历史上这里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就开在山脚大井巷,现中国中药博物馆设在庆余堂内。由于吴山海拔平均在百米以下,公交车直达山脚下,交通十分便捷,市民早晚散步锻炼,都从河坊街上山。山上还有许多景观和古樟树,有城隍庙。当年,最有名要数江湖汇观亭,登亭眺望,江、山、湖、城尽收眼底。游人在山上走累了,就在茶室歇脚喝茶,边喝茶边赏景,趣味无限。城里人多,上山的人亦多,茶馆自然人气旺。旧时吴山的茶馆有:茗香楼、放怀楼、景江楼,见沧楼、望江楼、兰馨楼、映山居、紫云轩等,现最大的茶室要数城隍阁。城隍阁于上个世纪末在原城隍庙遗址修建。整个建筑飞檐翅角,似仙山琼阁耸立于吴山。全阁为七层,高41.6米,面积为3789平方米。现在一楼与二楼有《南宋杭州风情图》,展示南宋杭州民俗风情,三至七楼设有观景台和茶室。其中三楼曲艺茶室有江南丝竹民乐。登阁凭眺,西湖、市景、钱塘江、西湖群山,尽在眼中。一到晚上,真如当年徐渭所说的:“八百里江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风景茶馆是杭州茶馆的一大特色,故有人称杭州茶室如仙境。汪曾祺的《寻常茶话》中有一段在杭州西湖风景区喝茶很精彩的论述。一杯茶令文人一生难忘,这里有风景的功劳。郁达夫在他借友游西湖九溪十八涧,途中品茶小憩,在《半日游程》讲述他在景区喝茶。郁达夫的描写是声、形兼俱的太古仙境般的享受。风景区中茶室,真是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千百年的人文尽在其中。

杭州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倚城,湖滨一带自然形成连接城市、景区的重要地带。这一带商贸繁华,人气最旺,自然是择地开茶馆的最佳地方。白断桥由北向南沿湖茶馆有望湖楼、湖畔居、三雅园(六公园茶室)、西湖新天地、一茶一座、闻莺阁、闻莺馆、学士居、柳莺茶室、凝香居雷峰阁等十余家。这些茶馆倚仗沿湖连城优势,颇具规模。尽管同处临湖地段,但各有不同风格。望湖楼原为西湖名楼,因苏东坡“望湖楼下水如天”诗句名闻天下。望湖楼与断桥近在咫尺,又在城市与西湖的连接处,多数市民喜欢在此喝茶。望湖楼又因地处风景区,游人也常光顾。湖畔居一带原是20世纪30年代私人别墅区。1988年环湖改建圣塘公园,保留了这带古建群落。现湖畔居主体建筑为上世纪90年代初翻建。

湖畔居曾以杭州特色早茶出名,目前是杭州规模较大的茶馆,能同时容纳二千余人喝茶。

由于此楼观湖赏景位置好,此楼又成了西湖的窗口,省、市许多外事接待也在此进行。市区重要建设项目展览也常在这里举行,征求市民意见。当年《经济日报》称它为市民问计楼。湖畔居重新开业以来,邀请了全国各地评弹团每天下午评弹演出,深受市民欢迎。三雅园茶馆是杭州的老茶馆。由于茶馆沿湖又离市区近,人气很旺。“文化大革命”以前,一早就有许多养鸟人,提着鸟笼来到湖边,一边喝早茶,一边让鸟儿透湖边新鲜空气,也相互交流养鸟经验。下午、晚上则多为沿湖游玩喝茶的游客。西湖新天地,原为老年公园西湖南线整合后规划为休闲区。这里除茶座以外,还有较高档次的咖啡、淇淋和其他饮品。一茶一座茶馆为台湾客商开设,离西湖新天地不足一百米,因服务创意新颖,颇受青年人钟爱。

闻莺阁、闻莺馆、学士居、柳莺茶室,也颇有规模。这几家茶馆除了各类名茶以外,还设有自助茶。由于自助茶方便实惠,吸引了市区许多客人。许多市民会早早地来到茶馆,聊天、打牌,茶点、茶食可以尽量享受。在这样的茶馆里既可以看风景闲聊,又可以尽享丰富的茶点。四时的水果,精美的茶食比起旧“孵茶馆"要不知好多少倍!

凝香居、雷峰阁茶馆,为湖滨南端的茶馆。

凝香居原为私家别墅,因地处长桥东隅,历史上这里是南宋“湖山胜概"之一,是湖滨南头眺望湖山的窗口。茶馆大门两侧挂有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楹联,令茶客刮目相看。雷峰阁茶座是近年由雷峰塔重建新开设的茶馆。因离市区近,且湖光山色集聚而吸引了不少茶客。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杭州市区的茶馆迅猛增长。到目前为止,杭州市区(不包括余杭、萧山,不包括宾馆、饭店、商场内的茶座和街道社区老年茶室),在市区工商注册登记的茶楼、茶馆有六百余家。这些茶馆主要由会所类、商务类、休闲型、茶艺馆、茶餐馆等各种类型茶馆组成。会所类般以行业性质为类,时有专业文化讲座、专业展览。这类茶馆装饰文雅环境好,如西湖国际茶人村和南山路中国美院旁的恒庐。茶人村每有省内外重要茶人交流活动,文人雅士品茗吟诗亦多在此活动。而恒庐每逢周末的文化讲座,美院的学生便成了茶客。商务类茶馆装饰考究,布置品位高,般借茶馆的好环境品茗洽谈,如和茶馆、门耳茶坊等颇受单位与商人欢迎,良好的氛围常常使他们商务成功。休闲类茶馆的特色,主要是中档茶品种多,有各种特色的花茶、特色茶,馆内茶点(清闲果)品种多,小点心多,水果多,且多为自取自用不受限制。这类茶馆适应了解决Ps

温饱以后市民的休闲要求,人气最旺。人们往往借这类茶馆会友聊谈,打牌消遣。有名的是青藤茶馆、紫艺阁茶馆、黄龙小庄、好月亮等。2004年春节上海市茶馆协会来杭取经。在初三、初四连续几大,上海条馆协会的同志去这类茶馆考察,竟发现上午茶馆大门口已挂出客满的告示牌。市场经济还有客满现象,遂让他们惊叹不止。茶艺类茶馆,往往比较注重专业茶道功夫,如太极茶道苑。这类茶馆注重传统的茶文化,讲究沏泡茶艺。茶餐馆,则是由原来餐饮业转变过来,如蓝宝茶楼、食为先茶楼。这类茶楼因原先经营餐饮,对特色小点、风味小吃有特长,将原来餐饮场地改为茶座后,在经营茶的基础上,扬特色小点、风味小吃之长,迎合市民、茶客的需求,一定意义上说是广式茶与杭州茶结合的种形式,也是杭州茶馆业中的个新的亮点。但业内人士对这类茶馆颇有不同看法,认为餐茶同用欠科学。除以上五类茶馆以外,历史传统茶馆的痕迹在街道社区的茶室仍时有可见,如老年茶室。这类茶馆,一般在社区居民中心,早上开得很早,茶客多为老年人。茶馆里除了喝茶、聊天以外,也有下棋、打牌的,说是茶馆,实质是老年人活动室。这类茶馆收费低廉,旧时茶馆的迹象在这类茶馆里依稀可寻。

值得一写的是新世纪独具杭州特色的梅家坞茶文化村。梅家坞位于云栖景区以北,灵隐景区以南。在梅灵隧道开通以前,北面的天竺山、方西山山岭将它与热点景区--灵隐相隔,单独成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优越的小气候,又使它成了名闻中外的茶乡。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先后五次到梅家坞,更为这古老的茶乡带来了新的生机,彻底改变了龙井茶有名、种茶人贫民的历史,出现了“梅家坞村翠干重,一片歌声绕秀峰”的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当地的茶农在生产优质西湖龙井茶的同时,顺应杭州旅游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茶乡风情,推出了茶乡风情游。新世纪初,梅灵隧道的开通,梅灵公路的修建,公交车通到了梅家坞,使大量灵隐热点景区的游客,方便地来到了茶乡。茶乡的茶山、茶园、茶村、茶景、茶乡风情和醇香的龙井茶,吸引了游人,吸引了市区广大市民。现在一到节假日、双休日,这里的每家每户的农民,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在茶园边,在溪流旁,在农家院落,以农家淳朴的方式,沏上地道的龙井茶,做上地道的农家土菜,招待远方的客人,招待来自大都市的市民。茶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到龙井茶醇香的本质,看到这青山溪泉养育龙井茶的锥形,看到每一杯龙井茶中几百个茶芽和每一片芽叶的真容。在这里,你能看到新中国让这一古老的茶乡焕发青春的轨迹,看到改革开放使这个单一生产茶的农村,走上生产茶与商贸旅游结合致富发展之路,茶农喜笑欢乐的场景。

梅家坞茶文化村载着龙井茶丰厚的历史,向着现代文明大步前进,这是龙井茶的幸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强盛、文明的象征。它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龙井茶,了解杭州,了解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梅家坞茶文化村的出现,把龙井茶的发展带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境地,让人看到了龙井茶和它的茶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看到了杭州倡导的"茶为国饮,杭州为茶都”的无限生机。

从杭州茶馆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龙井茶伴随着杭州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伴随着杭州秀丽湖山所经历的历史嬗变。

茶馆的变迁与发展和今日茶馆的盛况,是一幅透着茶香的历史画卷。当你走进今日杭州的茶馆,让你感受西湖山水的灵气,吴越文化的古韵,南宋市俗的遗风,现代市民的风情,让你感受茶亦醉人的韵味。

别忘了,空闲了去茶馆坐一坐;别忘了,到了杭州,游西湖,去茶馆喝一杯龙井茶。

九 品茶更食酥油饼——茶食茶点

灵山秀水养育了龙井茶,虎跑泉与它完美结合造就了西湖双绝,精美的器具让它承载了新的文化,提升了自身的品位。茶馆这个特殊的舞台,又把茶的美分享给每一位有缘者。茶点、茶食,让这美与缘更有机的结合。

“吴山楼头江湖景,品茶更食酥油饼。清人丁立诚的诗句,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居吴山楼阁,品茶佐酥饼,赏山色湖光时的悠闲心情。品茶赏景,且饮且食的场景,实令人羡慕嘴馋。

喝茶品茗辅佐茶点、茶食的习俗司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晋书》就有记载:吴兴太守陆纳招待卫将军谢安,“所设惟茶果而已”。说明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了茶果并设的饮茶习惯。到了唐宋时,茶食、茶点的品种发展得十分可观了。明代著名小说《金瓶梅》一书中对茶点名目的描写有几十种,如胡桃松子、木辉芝麻薰笋、木辉青豆、咸樱桃、八宝青豆、蜜钱金橙等等。元代睢玄明的《耍孩儿·咏西湖》曲中有:“百十等异名按酒,数千般官样茶食。”说当时下酒的稀奇果品和宫廷式样的茶食有成百上千种。而且茶食还进入了市俗的婚礼之中。《大金国志·婚姻》载:“婚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钱,人各一盘,日茶食。”到了清代,有把香茗茶食升格为盛宴而招待贵客的。清茹敦和《越言释》记述说:“古者茶必有点,无论其为皑茶(用碾磨过的末茶烹煎的),为撮泡茶(茶叶冲沏的),必择一二佳果点之,谓之点茶…岭南人往往用糖梅,吾越则好用红姜片子,他如莲药榛仁,无所不可……渐至盛筵贵客,累果高至尺余,又复雕鸾刻凤,缀绿攒红,以为之饰。一茶之值,乃至数金,谓之高茶,可观而不可食。”把茶食铺饰得如此豪华,可见茶食当时在品茶中的地位。

各地产茶之乡,都有许多传统的茶食。清人俞樾《茶市点心》说:"国朝李斗《扬州画舫录》,载茶肆点心各据一方之盛,双虹楼烧饼开风气之先。宜兴丁四官开惠芳集芳,以槽窖馒头得名,二梅轩以灌汤包子得名,雨莲以春饼得名,文杏园以稍麦得名,按茶肆点心,苏杭皆有之得文人点缀,则皆诗料也。"清人徐珂在他的《若饮时食干丝》中说得更确切:“盖扬州啜茶,例有干丝以佐饮,亦可充饥。干丝者,缕切豆腐干以为丝。煮之,加虾米于中,调以酱油、麻油也。食时,蒸以热水,得不冷。

茶食通过了文人的生花妙笔,得到了升华。可以想像,茶在发展,茶具在发展,与之相伴的茶食也在发展。富饶的物产赋予了茶食更广阔的天地,多民族的习俗更为茶食的丰富多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杭州的茶俗,由于当时受宋室南迁的影响,主要在茶的花式品种、经营茶肆的方式方法和茶室的环境布置上,下的功夫较多,对茶点、茶食特色的描写并不多见。这里可能还有重要一点是杭州城市与风景区连接,好山、好水、好景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人们常说“秀色可餐",从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记述看,有醇香的龙井,有名泉沏泡,有美景可赏也可足矣。但富饶的物产和独特的风味,不会始终游离于品茶之外,最后还是自然而然的融人到品茶习俗中。“吴山楼头江湖景,品茶更食酥油饼",就是最好的见证。

从历史看,杭州人爱喝清茶。旧时茶馆里除供应清茶外,一般不卖其他食品。但有此人喜欢在茶里放点香花,比如在红茶里放几片玫瑰花瓣,绿茶里放两朵玳玳花。新年新岁卖“元宝茶"。说"元宝茶”实际上是清茶一碗,另外加两颗青橄榄和小金桔,以讨个吉利而已。俗曰:“吃元宝茶,有元宝来”。但杭州的茶馆也有不少兼备酒的。

茶食(现代人将干果、蜜饯称为茶点,将糕饼、米面点心称为茶食)主要是给茶起点缀作用,为茶作陪衬。特点是自然、精巧、清淡。旧时杭州茶馆很少见有茶点、茶食的。普通茶馆茶点,主要是瓜子(葵花籽、南瓜籽、西瓜籽)、花生(有时用盐水煮称醉花生)、豆腐干、豆儿(有烘青豆、煮蚕豆称五香豆或带壳的青毛豆)等。干果根据不同季节有板栗、山核桃、香榧、百果儿(银杏)等。

蜜饯有金桔饼、橄榄、杨梅干、山楂片等。茶食主要由梗米、糯米粉制成的小糕点如黄条糕、细沙方糕、定胜糕、薄荷糕等,也有米面做的如酥油饼、绿豆糕。这些茶点、茶食都以精制、细巧见长。

而高档的雅座喝茶,还会配上时令新鲜水果,来显示用茶的规格。

杭州的茶,既使配上了茶食、茶点,一般也不会像广东的早茶有六大类上百个品种,像荤蒸有凤爪(鸡爪)、排骨、猪肚、糯米鸡;甜点有蛋挞、椰丝球、水晶糕、叉烧酥等,还有虾饺、牛肉肠粉、生鱼片、生牛肉片、炸春卷等。这么多食品在杭州茶馆是难以想像的。杭州茶馆旧时也有早茶,要说品种恐怕除了茶,除了几个酱菜、冷肴,最多也是几款特色糕点、酒酿圆子、西湖藕粉、小笼馒头、猫耳朵,绝不会让猪肚、生鱼片和茶一起饮用。

由于杭州人爱喝清茶,且又多喝龙井茶。所以设置茶点、茶食都服从龙井茶清茶、淡远的特色,不喧宾夺主,不夺茶香,不抢茶味。如西湖藕粉、吴山酥油饼等。西湖藕粉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是纯自然的绿色食品,清雅、自然、可口。杭州人吃西湖藕粉,喜欢加一点桂花糖,以增加香醇。喝茶感到有点饿时,一碗现冲的桂花西湖藕粉,会令你食欲大开

也许是藕粉的清香,最早是来自于西湖,如同龙井茶的清香来自于西湖四周的群山。西湖藕粉作为点缀、作为陪衬,让龙井茶的美更人性化,让茶的美与人的需求更趋圆融,用这种观点审视杭州的茶食,就更能了解杭州茶食的本质特性。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茶点、茶食的多样性、丰富性也随之发展,而这种发展较之相对单一稳定的茶自身来说,茶点、茶食的市场,潜力更大。

茶馆迅猛发展的背景是亿万民众在实现解决温饱以后,已经步入了小康,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人们已从旧时“孵茶馆"消磨时光、用喝茶来探信息、灵市面,用坐茶馆除寂寞孤独的旧传统中走了出来,向着一种更高的物质与精神享受、更现代的休闲发展。所以茶点、茶食已成为现代茶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茶点、茶食已成为茶馆竞争,赢得茶客的重要砝码。茶点、茶食能吸引更多的人与茶结缘。事实上,这几年发展最快的,也就是在把握茶与茶点、茶食的关系上做到恰到好处的茶馆。它们深受茶客欢迎,赢得了茶客,有了人气。

下面介绍一份杭州某茶馆茶单中的茶点、茶食:

茶点:笋干烘青豆、椒盐开口山核桃、开口西瓜子、乌龙葵花子、绿茶瓜子(南瓜子)、冻米糕、九制橄榄、杏仁、蒜香花生、花生枣、芝麻枣、金桔饼、冲管糖、碧根果(俗称美国山核桃)、地瓜条、香榧、榛子、茶香梅、夏威夷果、酸枣糕、糖姜片、甘草桃干、茶果冻、白糖杨梅、咸金枣、梅片、风流芒果、琥珀桃仁、城隍庙五香豆、葡萄干、笋干花生仁、椒盐山核桃仁、蜜枣、开心果、开口松子等。这一类茶点(杭州人称“消闲果儿”)主要是自然植物生长的,经人加工配上各种口味,单是瓜子就可以制成十几种。从形状有开口的、不开口的,甚至去壳成仁的;有不同口味的,淡的、椒盐的、奶油香的、辣味五香的。豆类有炒的、有烘的、煮的、爆的,有与笋干搭配的。橄榄是杭州人喜欢的茶点,橄榄品种也和瓜子一样,有十几个品种,除新鲜的,经加工的有甘草橄榄、盐津橄榄、卫生橄榄、敲扁橄榄、九制橄榄、辣味橄榄等等。

这类目然植物的杂点,有的是当地的土特产,有的是按案的特性选制的,不仅对茶有点缀、衬托作用,还适合“饮且食分寿而康”这种民间边饮边食的传统习惯。

茶食相对茶点,更具实用性。杭州茶食的主要特色,从用料上看主要以本地产谷米为主,从形式看精巧,口味主要以微甜为主,造型往往多有寓意。如定胜糕(又称定心糕),旧时小孩念书开学了,大人多要孩子吃定胜糕,寓意定心读书。而在茶楼谈生意,吃定胜糕寓意生意稳操胜券。吴山酥油饼,有一种说法是:冬日雪景,吴山喝茶,远处群山如同酥饼,层层叠叠,意寓秀色可餐。

茶食中最具杭州特色的要数绿豆糕。精制的绿豆糕,旧时做成半寸大小。糙米绿豆同龙井茶一般颜色,用纯天然绿豆与米粉制成。糕中间嵌有纯赤豆细沙,香酥可口,清凉生津。民间传说,当年乾隆帝游西湖,到了净慈寺。见了这精制、色美、豆香的绿豆糕,禁不住拿起来就吃,连吃了好几块。待小商贩要他付钱时,皇帝发现自己没有带钱,乾隆自觉不好意思,就将随身穿的“皇马褂”脱与小贩。这就是民间一直流传的杭州人“刨皇褂(谐音黄瓜)儿”,起因是引人嘴馋的绿豆糕。现在杭州百年老店九芝斋食品店,仍生产这种传统特色的绿豆糕。

茶食的品种,比起茶点来也不逊色。到了自助茶楼,特色茶食,比起风味小吃来,更纤美、诱人、文雅。而在较传统的茶楼里.

每一样茶食,也许会有一个故事,给了你吃文化的感受。

茶点、茶食的丰富多样性,给茶展示了广阔的天地,给茶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它让茶文化在人们最日常的生活中得以延伸,广泛应用。

主茶点、茶食快速发展与茶广泛结合的同时,茶菜、茶宴异军突起,成了时代茶文化新热点。

茶宴,传统意义是一种更具茶传统、茶文化的一种高品位的品饮活动。而现代茶宴,则是以问茶入菜为基础,以茶广泛应用为实质,是一种更具茶文化特色的一种品饮。

龙井虾仁,是以茶入菜杰出成功的典范。它以江南特产河虾为主料,佐配以龙井茶鲜叶。虾仁嫩微红,龙井鲜叶碧绿油嫩。从餐肴的角度,色泽白、绿相映,茶香、虾香一俱而生,味道可想而知。龙井虾仁,有明显的江南特色,加上龙井茶,很明显是杭州的特色菜。且虾仁为湖河水产,茶为高山灵草,相互结合,至臻至美。据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在杭州设宴待,当侍者奉上“龙井虾仁"时,大家赞不绝口。现在大家提倡龙井茶为国饮,而龙井虾仁,茶餐结合早已是国宴珍品。

以茶入菜,以茶入宴。继承传统,顺应发展,赋予江南茶宴新的生机,成了当今杭州茶苑的奇葩。其中较著名的有狮峰乳鸽、梅坞双绿、螺春目鱼、祁红猪手、冻顶鲈鱼、猴魁本鸡、黄芽鹅掌、香茗鱼圆、龙顶风舌、乌龙茄子等等。

一道菜名,像一幅画、一首诗。金黄脆皮的现炸乳鸽,放在碧绿如翠、形如山峰的狮峰龙井茶的鲜叶上,茶香鸽香,色香兼具;

梅坞双绿,一道造型素菜,梅家坞的新鲜茶叶与时鲜青菜的菜心,双绿争翠一派生机;螺春目鱼,细嫩白净的目鱼,嫩芽微卷的碧螺春茶,双曲成依,绿白相映,春意无限;祁红猪手,酱色香红的猪手尖,透着祁红茶香,红里夹着祁红的晶莹;冻顶鲜鱼,卷曲的冻顶茶镶嵌在细嫩的鲈鱼背脊鱼肉间,让你怀疑是否厨师忘记剥了鱼鳞,老茶香与鱼精结了缘;猴魁本鸡,会让你想起过去杀鸡微猴,眼下是鸡猴同乐,太平猴魁茶香与鸡香交融……

诗化的茶菜,如画的茶宴,让茶更赋予食用,使宴更含文化。

江南茶宴,透着古老龙井茶新的芳香,绽放出江南富饶的异彩。这种带着古茶新香的异彩,应该成为茶乡新的风景,成为茶馆新的亮点。

十 不须更吃七家茶——茶俗茶礼

钱塘立夏斗纷华,忙煞青帘卖酒家。

腊窖开生邀客饮,不须更吃七家茶。

清人陈灿用“七家茶"生动地勾勒了立夏之日,杭城市民各烹新茶馈赠邻里的场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俗。

习俗,是一个民族自己特有的一种生活习惯和风俗。千百年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茶俗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茶礼尤为突现。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茶可谓国饮。茶礼,折射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礼仪。

到,不论是谁,他都拿出自己所好的茶来。可是当时许多人不习惯喝又苦又涩的东西,把敬茶反当作“水厄”,真是辜负了王漾的一片诚意。这个故事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晋时客来敬茶还未形成普遍礼仪。

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到了唐朝,茶逢盛世,茶道大行,人们遂改“水厄”观念,客来敬茶渐成习俗。

到宋代,客来敬茶不仅在民间已成时尚,而且当时朝廷也以茶荐社稷、宗庙,乃至朝廷进退应对之盛事,皆有茶礼。当时官廷茶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仪。当时除了客来敬茶,送客还要点汤。宋代《锦绣万花谷》记载,宋代给皇帝讲读的官员,“每见先赐坐饮茶……讲读完毕,复坐饮汤乃退"。宋人龚鼎臣《东原录》载,晏殊为翰林学士时,宋真宗召见他,要代他起草浩命之事,交谈时,赐坐又赐茶。当晏殊起草的诏令完毕,真宗又“点汤”而送。宫廷官府如此,当时民间也是如此。宋佚名《南窗纪谈》说: “客至即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自官府下至闻里,莫之或废。”可见设茶点汤的礼节民间也是一样。设茶与点汤有不同之处。宋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说:“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点汤用的不是茶,而且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是按不同人等级及时令节气变换的。宋人赵希鹊《调燮类编》卷二《清饮》中记载有很多汤品,如桔汤、暗香汤、天香汤、茉莉汤、柏叶汤、橙汤等等。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是宋代杜小山的《寒夜》诗。诗歌记述了诗人在月色寒夜与客人围炉而坐,品茶赏梅,叙旧谈心,感情融洽。喝茶成了文人志士冬令寒夜联络感情的方法。

据《梦梁录》记载,当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人皆笃高谊,或有新搬迁来居止之人,则邻人手借助事,遗献汤茶"。古人认为共同饮茶,有和睦相处气氛。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王漾敬茶被人视作“水厄”;从寒夜客来茶当酒,到宋皇帝赐坐又赐茶,又“点汤"而送。千百年来,茶在发展。茶从最基本的物质运用到高尚的情理寄托。可见茶俗、茶文化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用茶礼的形式来反映与实现,用茶礼来折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明。

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的茶礼证明了这一点。

《梦梁录·嫁娶》记载了南宋杭州的嫁俗,把茶饼作为定亲财礼中的重要礼品之一。男家送财礼给女家,女家以“茶饼果物"回送。为什么要以“茶饼果物"回送,究其原因,古人解释道:“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即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日下茶。在上古时代,种茶都采取种子直播,无移栽习惯,更没有掌握插播、压条和嫁接等无性繁殖技术。古人称茶为“不迁”。其实以茶为礼,寄寓着对婚姻的“矢志不移”和“必定有子”,取吉祥之意。

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未嫁娶时,相聚踏唱,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反映了吃茶定亲的习俗。

在历史上,茶不仅是友谊、爱情的见证,而且还是一种尽孝的“神用之物”。南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中就提到齐世祖武皇帝在他的遗诏中有“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的记载。这种习俗,在我国一些地区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可以通过茶告诫人们的生活哲理。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最初是用三道茶寓意长辈对晚辈的嘱托。后又演变第一道茶经火烤后加水煮成香烈味浓的茶,谓之苦茶;第二道加红糖、桃仁,茶味甘醇,谓之甜茶;第三道,配以花、蜂蜜之类,五味全齐,称回味茶。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意在启示人生,凡做事要先苦后甜,后事不忘前事之鉴,不可忘本。而今天的白族三道茶内容为:第一道加糖的甜茶,表示欢迎;第二道不加佐料,清茶表示醇正;第三道米花茶,象征吉祥,表示良好的祝愿

以茶示礼,以茶尽孝,以茶联姻,借茶喻世。千百年来,人们用茶俗谱写茶礼,谱写了远源流长的茶文化。

从古代的茶荐社稷,到今天的新春茶话会;从当年寒夜客来茶当酒,到现代茶馆林立,茶朋满座;茶,这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品饮,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享用。

龙井茶也不例外,以它特有的芳香,载着华夏的文明与文化走向今天。

今天,你可以选择杭州风景如画的景区茶室,带上你的家属,一边喝龙井,一边看龙井,从茶香中,透视茶园的变迁和变化,与家人共享“天堂”的闲适,用茶文化的甘露滋润下一代的成长。

今天,你可以选择倚城依湖的商务茶座,让你的客户在品尝龙井茶清香的同时,看看杭州茶馆的变化,古典的家具与现代的设计,一流的优质服务与让你眼花的各式精湛传统茶具。它会默默地告诉你,杭州不仅山好水好茶好,而且地杰人灵。

今天,你可以选择会所的茶馆。在那里你可以用最好的龙井茶,招待你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用茶让你们把交流变得更热烈,用茶把你们的探讨更深入,用茶使你们对新的事物产生共识。在这里,是茶使你们相识,是茶让你们联谊;是茶让中华文化潜移默化给你给他,是茶使诗人画家在这里吟诗作画,将新时代的成就用传统笔画铸就

提示:请认准龙井茶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967181121(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

请致电:139-671-81121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