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 > 西湖龙井百科 > 西湖龙井历史 >

细说六大茶类的70年沉浮史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茶叶也进入了恢复发展期。70年里,各大茶类起起伏伏,轮番登上历史的舞台,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就让我们回顾这70年,走进一段关乎茶叶的沉浮史。

绿茶——霸屏70年的中国茶主角

建国后,伴随着茶产业的复苏和发展,如果要选一种最有代表性的茶类,那一定是绿茶,因为不管在哪个发展阶段,绿化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最初的茶园扩张阶段,全国范围内主要得以扩充的便是红、绿茶产区。在亟需汇外创收时期,绿茶也是最主要的出口茶类,因为我国的地理优势,其它国家都无法生产与我们品质相媲美的绿茶,所以我国绿茶在国际绿茶出口中一直占比最大,建国后的好几年都维持在90%以上。但由于红茶的世界需求量最大,故在统购统销时期,绿茶的发展一直受红茶牵制,不仅受政策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绿改红” ,在出口中,绿茶还起到补贴红茶亏损的作用。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84年前后,当时已经有很多产品的外汇创收能力大大超越茶叶,并且旧有的产销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国家正式让茶叶回归市场,于是乎,亏损的红茶产量骤降,全国又掀起了一阵“红改绿”

在出口转内销阶段,虽然其他茶类渐渐崭露头角,但始终无法撼动绿茶的主导地位,国内产量占比基本维持在50%以上,出口量更是保持在70%以上的绝对优势。

因为在建国后的各个时期都扮演着“主角” ,故以江浙为代表的产区,茶经济、茶科技、茶文化等发展均居全国前列,相关的茶叶研发产品也晨为丰富多彩。

红茶——兴于创外汇,火于金眉

1949年,中国进入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外汇紧张,而茶叶成为外汇创收的最重要的产品,红茶作为国际需求量最大的茶类,便成为重中之重。

为了扩大红茶的出口量,建国之初,政府在全国茶区推动了“绿改红”的茶叶改制。由于我国机械落后,制作成本较高,加上国际出口价格太低,红茶出口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但因外汇紧张,茶叶出口公司为了完成外汇创收指标,不得不加大红茶出口量,甚至用绿茶赚取的利润补贴红茶出口。可以说,在建国初期,红茶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而伴随着红茶出口的兴旺,为了适应国际市场,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全国掀起生产红碎茶浪潮,由广东英德市红旗茶厂创制的英德红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英德红茶也基本是为出口创外汇而量身打造的红茶,一经问世,便因其外形匀称优美、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有纯正等特点,与云南真红、安徽红并称中国三大红茶。

之后,伴随着1984年国发75号文件的预发,茶叶出口的全面放开,一直亏钱的红茶就因出口受阻而持续萎靡。

此后很多年,红茶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而再被人们所熟知,便是2005年“金验眉"的诞生。这款红茶的问世,填补了国内高端红茶市场的空白,引发了国内红茶的消费热潮,并再次推动整个红茶行业的发展,甚至改变了整个茶产业的格局。不仅火了正山小种、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和坦洋工夫四大福建红茶,更在河南信阳、贵州安顺、四川雅安等绿茶产区再次t起"绿改红”的风潮。几年后,伴随的“金骏眉”的泛滥,和"岩茶热”的转移,红茶热逐步降温,趋于理性。

乌龙茶——爆款频出,热品不断

建国后,乌龙茶一直作为体量相较小的特种茶出口。

1978年,乌龙茶首次出口日本,以其独特的韵味赢得了日本消费者的喜爱,并于1979年在日本第一次掀起了“乌龙茶热", 1980年,罐装乌龙茶水在日本再次获得成功,于是乌龙茶名声大噪,使得日本饮用乌龙茶的“热潮"迭起,进入90年代,一跃成为乌龙茶最大进口国。上个世纪80年代,乌龙茶出口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1984年,茶叶放开自由经营,乌龙茶内销市场得以蓬勃发展,首先红火起来的便是安溪铁观音。在上个世纪80.

90年代,国家启动名优茶建设工程拉动内销,一方面,勤劳勇敢的安溪人大量前往到全国各地推销自产茶;另外,安溪开创斗茶賽先河,斗出茶王,拍出天价,让铁观音火遍全国。

根据铁观音专家李宗垣的描述, 1998-2008年是安溪铁观音最辉煌的十年。2008年清香型铁观音发展到了顶峰,安溪铁观音也迎来了转折点,声势开始被其他茶类所掩盖。

2013年,被大多数茶企视为茶业的小年,很多茶类的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但在此背景下,武夷若茶却犹如一四黑马,在众茶类中脱颖而出。消费者对武夷岩茶热棒,武夷岩茶销量增长,武夷若茶售价提升,茶企纷纷开发岩茶新产品并逐渐将重点转移到岩茶产品上…这一系列现象均证明了一点-武夷岩茶火了!一则《8000元/斤添加茶叶被老婆煮了茶叶蛋丈夫奔溃》的新闻,更是将文中的主角“牛肉” (牛栏坑)一炮打响,于是,岩茶的各大山场茶被逐步探索深挖并将“岩茶热”持续至今。

黑茶——从边销茶到收藏热

建国后,边销茶作为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备受党和政府的重视,国家很快出台了"国家定价、定点生产、归口经营、计划调拨、保证供应”的边销茶政策,相继扩建和新建了四川维安茶厂、湖南白沙溪茶厂、云南下关茶厂等边销茶加工厂,保证了边疆少数民族饮茶的需要。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全面放开其它茶叶的经销权,但对“边销茶”则是采取逐步放开的方式,虽然黑茶在转型期也遇到一定瓶颈,但也相对平稳过渡

2005年,一队马帮历经5个月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到达北京。马帮进京、沿路的拍卖让普洱茶迅速走红;大量资金的介入和越陈越香的特性掀起了一阵“收藏热” ,当时在广州芳村市场,茶商之间的开场白一度是: “你今天又进了多少饼?”

2007,普洱茶的行情先登顶而后迅速崩盘。这波行情虽然走得不远,但意义深,不仅为普洱茶后续走俏奠定了基础,也助推了黑茶市场的发展。这年行情火爆时,社会上一度兴起“唯黑茶饼是购”的场景,包括安化在内的很多黑茶都搭上了顺风车,安化黑茶更是接着东风,在2008年凭借“金花”在全国范围内打响知名度。此后普洱经历行情绪伏、纯料热、再度起伏后市场趋于稳定,而整体黑茶销售量也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白茶——厚积薄发的茶叶新贵

上世纪50年代,白茶的经营企业“中茶福建公司”贯彻“内销服从外销”的政策,积极扩大出口。长久以来,白茶的主要市场是东南亚地区,很多华侨为克服水土不服而饮用白茶,中国香港、东南亚地区以及英国都是白茶的主要消费群体。

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放茶叶市场,很多获类都纷纷选择出口转内销,而白茶则迟迟没有提上日程,重要因素是白茶出口的价格始终高于国内售价。

2005年,福鼎政府开始大力扶持和推广白茶,这让福鼎白茶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 2009年,福景白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象征新时代之路的开始,白杀逐渐被消费者认可. 2007年之后,福鼎白茶在当地才真正开始成为一项产业。

2011年,在上海豫园国际茶文化艺术节的拍卖会上,一块存放了20年的福鼎老白茶饼以18.8万元成交,这可视为引爆老白茶市场的导火索。

2013年起,默默无闻的白茶进一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在福鼎、政和等产区政府及品牌茶企的推动下,白茶的品牌力量厚积薄发。药效价值与收藏价值兼具的老白茶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并呈现愈加火热的势头。

这几年,由老白茶引领的消费新风尚已经逐渐蔓延全国。

花茶——老茶人记忆中的花香

花茶,作为中国特有的再加工茶,主要以茉莉花茶为主。虽然莱莉花茶在建国之初产量和出口量均有限,但由于其鮮灵的花香和口感,所到之处,均引起强烈反响。

1950年,中茶福建公司成为建国后第一个茶叶合同中的花茶供货商开始经营茉莉花出口,最高出口量达到过2200多吨。其中公司最早的花茶小包装产品之一:老牌蝴蝶牌“小黄听”更是成为国内经典的口粮茶和海外华侨对多愁的寄托,行销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福州茉莉花迎来大黄金时代,风靡全国,在北方市场尤其受欢迎,此后直到2003年,北方的很多茶城都是茉莉花茶的天下。

然而,伴随着福州的城市化进程和市场变动,福州茉莉花茶日渐低迷,虽广西横县、浙江金华等地还在盛产,但热销的辉煌盛况已经停留在很多老茶人的记忆中了。

如今,中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局面,但唯独黄茶并未很明显地重现茶叶江湖,一则黄茶传统工艺因战乱等原因失传,如今市面上的黃茶几乎很难喝到真正“闷黄"味;二者在建国初期,黄茶因技艺和口感等原因,也未曾作为出口商品而导致长期断档;三者,解放后,由于工艺恢复难度大,消费者对黄茶的认识度也偏低,直接导致黄茶销售不佳,即使有少量真正的名优黄茶出产,也因价格太高而让人望而却步,黄茶想要真正走向大众市场还需较长时间。

提示:请认准龙井茶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967181121(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

请致电:139-671-81121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