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 > 西湖龙井百科 > 西湖龙井产地 >

新昌第一村:十万株龙井因茶之名

前天给大家介绍了浙江新昌大佛寺和大佛龙井,很多茶友觉得意犹未尽。好吧,今天,我们就带大家继续游历新昌的外婆坑村,一个传说中的江南民族第一村。

来到新昌的第二天,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看着好天气,决定要深入茶园和市场走一走,于是在当地朋友的路线建议下,我们再次上路,寻茶。

一、外婆坑,江南山水中的最美茶园与茶人

光棍村,有个会修富路的村支书

由于接受建议,我们驱车四十公里,来到了距新昌县城一小时车程的外婆坑村。据说,这里有着全新昌生态最佳的有机龙井茶园和最地道的江南民俗风情。

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身为村支书,同时也是全国劳动模范的林金仁。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有着不一般的精力——二十多年前,因为穷乡僻壤的外婆坑村需要一个能人出来主持局面,村民思来想去,最后推选了因当箍桶匠而走南闯北有眼光的林金仁。

而二十多年前的外婆坑,是一个从里到外透着“穷”字的小山村——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的人均收入不到270元,平时要靠番薯等食物当正餐吃,正经吃顿大米都是种奢望。所以不到80户人家就有40条光棍,村里人自己流传着几句俗语,半是打趣半无奈:“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耕,缺钱缺粮缺姑娘。”

因为交通不便,当时外婆坑的村民去城里一趟,来回需要翻山越岭步行8个小时,一年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林金仁放下箍桶担,一年跑了86趟新昌县城,磨破3双解放鞋,还打动了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沈祖伦六下外婆坑,最后用两年时间花26万元建成了村里的第一条路。落成当天,村里有些老人掉下了眼泪,而沈祖伦特意赶来,为村口的桥挥毫写下三个字:小康桥。

再说起这一切的林金仁,已经云淡风轻,他带我们去看村里的民俗文化博物馆,那里的民间工艺品,有许多是他年轻时当箍桶匠留下的手艺活,而今成为村里的旅游文化景观。

 

 

 

“修通了路,这好山好水也不能闲置,发展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外婆坑村民的致富手段,有不少人家办起了农家乐,再加上每年卖点有机龙井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林金仁笑呵呵地说。

第一村,原汁原味的江南风情福地

“来了啊?”

“来了。”

林金仁和一路遇见的村里老人打着招呼。这些老人普遍都在七八十岁的年龄,其中有位已经96岁高龄了。看见我们的镜头后,那位老婆婆赶紧躲进了屋里。

  

“她怕自己上镜不美。”村里卖玉米饼的大嫂笑着告诉我们,她边说边端上来一盘黄澄澄的玉米饼,那是村里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来了外婆坑,吃口玉米饼,喝杯这里的龙井茶,才是地道的乡土乡情。”我们喝茶的间歇,大嫂在厨房锅里烙着玉米饼,而后院正在炒制龙井茶,飘得房前屋后尽是阵阵香气,连隔壁的黄狗都忍不住咂了咂舌头。

 

 

在外婆坑村穿街走巷,满眼是明清时期的老宅子,几乎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一排排红灯笼,与老宅素朴的风格融为一体。而根据林金仁的介绍,这些建筑都有了两三百年以上的历史,基本上还没有大修过。“为了保护古村的面貌,我们现在是不许建新式房子的,因为要搞生态旅游,别说溪水和山林绝不能受污染,我们古村的这些房子也必须维持原貌。”林金仁认真地说。

“我们原来人均收入全省垫底,村里的大龄男青年无力娶妻,就有人到外省娶了少数民族的媳妇,结果蔚然成风、一来二去间使外婆坑聚齐了苗族、傣族、白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外来媳妇,这才有了‘江南民族第一村’这块金字招牌。”

原来到2009年时,外婆坑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风貌和民族风土人情,引起了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关注,最终成功对接,成为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的示范点,也正式确立了其“江南民族第一村”的定位。到现在,拥有158户人家、500村民的外婆坑村已累计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有11家农家乐,一年营业收入达到了200多万元。

“一边要发展,一边不能脱离本色,这是我们外婆坑每个村民的责任。”林金仁又恢复了他的支书身份,甩开手往前急匆匆地走着,“村里经济上去了,年轻人就能回来,外地的媳妇才能嫁进村,你们看到的这些老寿星才能乐享天伦啊!”

探龙井,看高山云雾中的最美茶园和人家

“光良、光良!”随着一声声招呼,一个青年的身影出现在了茶山路上。他背着刚刚采下的一筐茶青,健步如飞地跑下山来。他叫林光良,33岁,是外婆坑村的接待员,也是村里现在最年轻的男人。

下午三点,林光良家的院子里坐着他已经88岁的老父亲,正忙着处理刚采回来的茶青。“天气好,就要赶紧摊青,不然赶不上这一天一个价的茶季了。”林光良憨憨一笑,挠挠头,“清明前那几天,外婆坑高山茶园的有机龙井产地收购价要700多块一斤,我家这一亩还不到的茶园,一春两个月下来也有近两万块钱收入。”

为了一探外婆坑1500亩有机茶园的真容,我们向海拔650米的茶山进发,一路上看的是云雾缭绕,伴的是鸟语花香,而一泓清冽泉水从脚边身侧而过,一直流向山脚下那座宁静了数百年的古村。

林光良告诉我们,外婆坑其实是靠了茶叶才真正富裕起来的:二十多年前,当浙江各地都在大办乡镇企业时,外婆坑因为偏远,一没项目二没钱,经济上处于一穷二白。村里人种的还是新昌本地最传统的珠茶,成品才卖两元钱一斤。

而林金仁上任村支书后,望着好山好水一片绿,深感只有种好茶、种名茶才能改变落后的局面。当他听说当时西湖龙井茶已能卖到20多元钱一斤时,就发动村民种植龙井茶,投入义务工,两个月内就开辟荒山200亩,并从杭州梅家坞引进10万株名优茶,免费送给老百姓挨家挨户种下去。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还有村民去找林书记吵架,说你这个茶叶这么一点点,完全没产量,没有人来买怎么办?到后来市场证明眼光,外婆坑的劣势变成了优势,这里纯天然的高山生态茶园,每年有机龙井茶的产量不算高,价格却长居新昌县乃至整个绍兴地区前茅。可以说村里家家户户都靠茶叶打了翻身仗。”从大城市打工十年回乡的林光良,对此很是感慨,“父母在,不远游,可是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守家尽孝。”

 他还告诉我们,如今在外婆坑村委班子的带头下,通过全村人的努力,“外婆坑有机龙井”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产品畅销全国,甚至吸引到来自美国客商的订单;外婆坑茶园成了新昌最美茶园;外婆坑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成为新昌县首家有机茶合作社,而村里目前的茶叶总产值已增加到4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6000多元。许多人都在县城买了新房和新车。”

“我自己还有一个愿望,就是靠这双手尽快娶上媳妇,像别人那样有个家。”看着自家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老屋,林光良羞涩地笑了。

二、中国茶市,一道因大佛龙井而秀美的风景

大佛龙井,往事岁月蹉跎历历

出山回城,我们最后一站的目的地是中国茶市。而这里,其时正举办一年一度的“大佛龙井茶文化节”。台上是琳琅满目的茶艺演出,台下的茶市内外,则到处是看茶选茶的客商和茶客。

“你这个茶今天拿价贵了!”

“老板哪里贵了?你看看这边,本地土茶、乌牛早、银霜、龙井43号这些都有啊,你再泡一杯尝尝,这么好的样子和滋味,等级都仔细筛过,最好的三百一斤你拿走好了。”

在一幕幕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和交易场面中,人们想起的是一段不平凡的往事——浙江新昌,在上世纪一直以本地所产的圆形绿茶——珠茶闻名。而珠茶曾被誉为软黄金,是历史上著名的外贸产品,甚至获得过西班牙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的金奖。但是时移世易,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国家全面取消了茶叶统购统销政策,使得曾被誉为绿色珍珠的珠茶突然间严重滞销,曾让新昌数万茶农纷纷砍树弃茶。

“幸好在这个时候,新昌人找到了出路,发展名优茶,把圆的珠茶改成扁的龙井茶。到1995年,政府给新昌产的龙井茶取了个有渊源的名字‘大佛龙井’,这之后名气就越来越大。”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新昌大佛龙井茶王决赛”现场,正在紧张比赛的陈师傅,趁休息时给我们聊了这一段。

 

他感慨自己也是大佛龙井的得益者,“以前哪里有这样好的茶叶市场、哪里有这样的买卖氛围,从茶农到茶商,大家都要为茶叶的销路发愁。现在可好了,像我们家里有30余亩茶园,每年都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

 

我们在这里比炒茶王,其实不只是比技术,更是为了提醒所有靠这口茶锅吃饭的人,要对得起自己的手艺和良心,保护好本地的金字招牌。”他一边说,一边开始调试炒茶锅的锅温,不多一会儿,我们眼前就出现了一幕龙井翻飞的精彩画面。

 

 

而我们的眼眶,有些隐隐湿润。

中国茶市,今日故事精彩延续

我们在茶市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走进挂着“众手茶行”招牌的铺面,和主人老李聊起了天。而女主人端上来三杯用明前龙井43号泡的新茶,一时间满室生香。而品茗之下,更感觉滋味鲜爽甘醇。

老李告诉我们,中国茶市的前身是浙东名茶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也是全国农业部定点市场、浙江省重点市场、浙江省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3A级风景旅游区和全国首个绿茶(大佛龙井)价格指数信息采集定点市场。

目前,已建成一期、二期市场面积约10万平方米,拥有茶展馆、茶叶表演、茶文化公园等一系列设施,是一个集茶经贸、茶文化、茶科技、茶信息、茶旅游等于一体的中国绿茶生产交易中心、茶产品集散中心和茶文化体验中心。

“在我们茶市做生意,心里是有底的,新昌大佛龙井这几年无论销量还是价格都比较稳定,那些行业里的浮夸风从来就没吹到这里。新昌县现在有42%的人都做茶,年产值有18个亿,这里卖家和买家都实行实名制,有茶叶质量问题直接可追溯至茶农。另外,我们跟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多个重点销区茶叶市场都直接相连。

我们的茶做的都是消费者生意,一分价钱一分货明明白白。而中国茶市因为这两年升级快、配套全、名气大,只要是来新昌县观光的游客,中国茶市是必到的一站。所以你看我们的店面,都是用这些年做茶生意的利润买下来的。每年忙两个月,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希望。”

老李微笑着,而他的妻子在门外认真地筛茶,日光照着她那因长年劳动而变粗糙的手掌,竟让人觉出有分明的美感。那种美,叫做收获。

该到了归程,我们却不想起身,真想与那嫩绿明亮的龙井茶汤一起醉了去,沉睡在澄碧涟漪的青山绿水间,做一帘再不醒来的幽梦。

1.要感受新昌乡土民情和山村本色,不妨到“江南民族第一村”——新昌外婆坑爬爬茶山,看看有机龙井长啥样。顺便到农家乐吃吃土茶,晚上累了就歇一宿,看看山里的星星和月亮。

2.到新昌想要选购茶叶,就不得不去中国茶市探探行情,这里可以到茶文化展览馆了解历史,在茶文化公园随意逛逛,最后再一道一道比着喝过去,挑选自己最中意的新茶带回家。

“越”过山丘,才知茶味醇厚 ——2014嵊州越乡龙井寻茶笔记

最美人间四月天,这一趟去浙江嵊州,为了——越乡龙井。

提到龙井大多数想到的应该都是诸如鼎鼎大名的西湖龙井狮峰龙井梅家坞龙井。就连我们自己,也是去年春天才初次喝到"越乡龙井"。越乡龙井产自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

嵊州除了是著名的茶叶之乡外,它首先作为"越剧之乡"的基础角色而为人所知的。嵊州作为越剧的发源地,越乡人民饮茶的习惯更是和听戏不可分割了,城隍庙前摆一桌,边喝茶边听戏。不用看,光想一想便能略为感应到越乡人民说话时应该是绵柔的音调吧。


  嵊州市白雁坑村
嵊州市白雁坑村,东西白山在此处回合
  越清秀,越嵊州

早上8点,我们从杭州出发。四月的江南带着早春的慵懒,上车不久忍不住开始合眼,一觉醒来,11点,我们到了嵊州,这个秀山细水滋养的小城。

沿路风光如流动的山水画。嵊州属于浙东丘陵山地的一部分,四周环山,盆地居中,东南与新昌县相连,合称嵊新盆地。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地貌层次明显,类型多样。这一点在大概两个小时的行程,已感触颇深。

嵊州市的西北便是会稽山的主峰,会稽山不仅文化积淀深厚,其山林资源更是丰富,嵊州境内的西白山除了适宜茶叶生长外,还盛产松、衫、毛竹和水果,以及稀有矿产较有规模。

西白山旧称太白山,并非陕西的太白山,因传说李太白云游此处而得名,其主峰海拔1095米,为嵊州第一高峰。西白山之美,在于山水之间。《剡录·山水志》说:“剡山之奇深重复,皆聚乎西。其西曰太白山、小白山,峻极崔嵬,吐云含景……”源自西白山的雅张江,干流自葛英村,经鹿苑寺遗址,一路奔流,最终汇入剡溪支流长乐江。

此行访茶,颇具山水寻“嘉木”之感。

一座性格丰富的小县城

嵊州四周被丘陵山脉所包裹,进入地界既感城内却是一片开阔。没有高楼大厦,小城中几条主干道点缀的民居区和商铺林立期间,除了当天下车后迎面来刺骨的风,一切都显得出乎意料的亲切。不时疑惑,这是产茶地?一个与西双版纳茶山比较起来,如此安静的地方。


  可自行租借的自行车

沿途街边都是可自行租借的自行车

 

    瞟眼一看,路上有城市公共自行车挂锁在自动借记机上,可以用市民卡租借,只要有自动停靠处,就可以不定点取还。和茶山的悠然闲适不同,都市气质也在这里并蒂花开。一座小城,也可以有自己丰富的城市性格。

越过“山丘”,才发现白了头

嵊州是县级市,进城后几条主干道转悠不过约5分钟后,我们便停靠在嵊州茶叶城大门前。和所去过的其他综合性茶叶市场不同,跨入嵊州茶叶城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空气中的弥漫的白色粉末。以为是粉尘,目光下移视线往前看才发现,是各家商户的人们正在忙着进行嵊州龙井茶的一道主要精制工序——筛分。


  嵊州市茶叶城
嵊州市茶叶城

    各店户门口放上防水油布,堆积的茶叶如绿色的小山包,我们越过一个又一个小“山丘”,跟着裘老,朝着他家茶叶店里走去。大家都在忙碌的工作着,而被误以为是“粉尘”的东西就是这过程中散落的茶毫,四处纷扬,染白了工人的毛发。往里走,整条街都是相同光景,茶叶与筛子碰撞出沙声,几十盘同时奏响,好不热闹。

  龙井茶
茶叶城中堆积如山的龙井茶

    茶城不大,方方正正三条路。往深处走,有一个侧门,是大型货车进出货用的。与前面的那些门面不同,侧门前的空地处挤满了从茶山下来的茶农,带着自家制作的初制茶,成斤的对外批发。“别看他们没有门面,显得比较寒,每天的交易额也是上千的! ”同行的朋友笑着说。

 
    裘老的店就在茶城进去第二条路的左侧。

大师姓裘,手艺一流

裘财初,裘老,名副其实的行业大师,尊称他为“越乡龙井之父”,一点都不过。此次嵊州茶之旅必须要见到的人。

    第一次见到裘老是在嵊州茶叶城。和想象的所有场景都不同,裘老就站在茶城街对面等着我们,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貌似和“国家高级评茶师”、“茶叶专家”、“嵊州市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头衔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人。他满脸微笑,寒暄之后直接带我们进了茶城。

在漫天的茶毫中,眼前一切好像放慢了速度,一脚踏进裘老的店铺,首先吸引眼球的不是桌子上铺满厚厚一层的茶毫,而是柜子上满满的书籍,泛黄的书籍里有关于茶叶审评、茶史茶文化的各类书籍,特别是剡茗主题的居多。


  关于茶叶的书
店铺的柜子上堆满茶叶有关的书

    黄哥是山东人,从开始创业来一直在做茶叶生意,自从喝到裘老的茶,决心安下心来好好学茶学制茶。我们见到他的时候黄哥正在筛茶,穿着白颜色大褂,头戴帽子,身板儿壮硕,明明是双手带动着簸箕筛茶,却又感觉双手在跟着簸箕转动着,看久了还有眩晕之后,忍不住好奇心直接走过说:“这活儿难吗?我也想试试。”接过手来找着样子试着几下,能筛下茶,心想“还不错嘛”,结果不到一分钟,手开始发发抖了。更有难者,筛下这道的茶还要换筛子,不同的筛孔针对不同的茶型,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筛号,这也是学习精制拼配前极其重要的基本功。

  筛茶的簸箕
筛茶的簸箕分很多种
 
  筛茶
黄哥正在筛茶

 

    一进茶城就被龙井茶香所围绕,黄哥这边在筛茶,茶毫漫天飞舞,机械干燥机那边在晒茶,前后来回抖动中香气浓郁到一定程度,时间一到裘老一把拿过准备好的空簸箕将茶叶倒入簸箕中,我好奇走向前去,抓了一小撮,一闻,浓郁的龙井茶的栗香中,带有明显的花香,花香中还有一丝丝甜劲儿,闻了让人流口水。

  龙井新茶
裘老让我们自己泡了一泡今年的龙井新茶

 

    除了门口可以看到的门面外,还有一个里屋。里屋靠墙的地方堆了几袋刚精制好的成品茶,麻丝大口袋内还有一层后塑料袋。裘老双手提出一袋,打开后便是饱满的香气,抓出一把给我们闻,凑近一闻又是特别明显的甜花香。裘老笑着说“想喝不?”“想喝!”“来你们自己泡着喝。”于是好不客气拿着玻璃杯就冲了几杯,慢慢享受在这杯茶带来的鲜爽馨香当中。

下午,裘老带我们上山。

游茶山,上上下下的享受

初见时就被越乡龙井愉悦的花香所吸引,然后深入产区之后,就这么两次上山,完完全全颠覆了我对于龙井绿茶产区风貌的认知:山路缓缓起伏,满山植被风貌,多个品种颜色的杜鹃肆意开放,茶丛遍布山里各个角落,沿路剡溪支流密布,更有高海拔地区茶园与香榧树套种,广袤的视野风貌,越乡这一切风景就这么无声无息间深深地留在了心坎里……

说来也有意思,我的茶旅欲望清单上,一直还真以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原产地居多,难得有这么一类绿茶——越乡龙井,就这么自信满满,理所当然的列入其间。

 


 

路途的风景

 

    终于坐上了车,打开车窗,朝着茶山方向行驶出去。开着的人算是裘老的半个徒弟——小帅。小帅是西白山白雁坑的一个茶农,以制作出售越乡龙井毛茶为生计。小帅给人的感觉很亲和,颇有知足者常乐的感觉。

山不在高,有茶则名

小帅开着面包车,带着我们从县城从西北山驶去。嵊州城区不大,约莫半小时就到了城郊,远处的会稽山逐渐靠近。走到一处开阔地时,一块牌坊出现在眼前,“这儿原来是嵊州最热闹的交易场所,我们现在看见的是前门,后面还有一座一模一样的牌坊。所以名叫‘两头门’!”小帅特别热情地向我们介绍。


  “两头门”前门
“两头门”前门

 

    看过两头门,我们继续进山,经过东白山和西白山的连接处。西白山是嵊州市境内的最高峰,最高海拔1080多米。由于气温条件的限制,海拔到900多米就几乎无法种植茶叶了。上山的过程山脚会经过两三个小村,宅子沿着河流而居,车子也随着蜿蜒的小路而上,路面根据地势时宽时窄,但是路况特别好。沿路风景层林叠翠,偶有石桥幽泉,除了明显能看到的属于这个季节盛放的杜鹃花和紫藤花,想必珍草奇花都深深地藏在山林当中,令人陶陶然如入桃源胜景。而盘旋的山路上,一出拐弯一处妙境,多出看到山顶有盘陀巨石,底小顶大,除摇摇欲坠之感外,更有茂林于侧。


  东白山
远处的东白山延绵不断

 

    嵊州靠近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的季风,使得气候温暖湿,四季分明。春夏雨热同步,秋冬光温互补。境内还因地势起伏,又具有小气候的多样性。嵊州的主要河流是剡溪,其干支流从盆地四周山地呈向心辐合水系,汇合于城关镇附近。山间路上,山在水在,山水相连,丰富的水资源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强大的生命保障。

 

  茶山

尽是茶树的山没有所谓的哪一片茶园

 

    没有所谓的哪一片茶园,这里满眼尽是茶树,呈地毯式的柔软模样依恋在孕育了它美妙滋味的土地上。茶树品种则多为当地原生群体种。


  嵊州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种茶、采茶、饮茶的习俗,晋代已甚流行;早在晋、南北朝时,嵊州境内种茶、饮茶已较普遍,据宋《剡录》"剡茶声,唐已著。"清同治起至民国时期,全县有茶山10万余亩,为著名的平水珠茶产地。旧时茶园多套种杂粮,管理粗放。现在共有12万亩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2万亩。

  唐朝茶圣陆羽、高僧皎然等为嵊州留下了宝贵的茶经和丰富的茶文化,宋朝在嵊州设立了茶叶贸易的官方管理机构“茶事官置司”,而元、明、清三朝,嵊州均有茶叶进贡朝廷。清代至民国,嵊州茶叶开始出口欧美及非洲国家。清末,“泉岗辉白”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当代茶圣吴觉农在嵊州三界创办了浙江省茶叶改良场。所有这些为越乡龙井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语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这里温和湿的气候,加之充沛的雨量,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茶园多分布在丘陵山区,肥沃的土壤给了茶树生长丰富的养分,常年云雾缭绕,雨天过后更是景致非凡。

  然后一路水流倚着山脉,享受着高山沿路两旁杜鹃和紫藤花肆意开放,一路向山上奔去。

在800米海拔的茶园看云卷云舒

达到小帅家所在的白雁坑前,先经过的是一个山高处的湿地,它几乎在茶山的最高处,先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挖掘之后, 它现在是一个水塘。由于山势的关系,水塘的水呈两边分流状,毫无"偏袒"的孕育、滋养着山两边的生命。村民戏语这是池中两条游龙分流山下保护山两边的村民。

    停留片刻我们奔着小帅家去了。

下午天气十分晴朗,我们打算造访山顶茶园。从小帅家所在地白雁坑到山顶茶园,首先需要经过水塘处,然后在后山往里走,驱车大概半小时。那里就没有水泥路,全是村民开辟出来的土路,路况比较颠簸。所以很多茶农都不太愿意去采收山上面的茶叶,容它们自行生长。

而小帅说,山上茶园虽好看,但是原料并不一定比山中央其他区域到茶园好,因为山顶长时间阳光直射,没有遮荫植物,并不是茶树最佳的生长环境。

往后山行驶的途中,我们又看到刚才路过的水塘,由于高度恰到好处,水塘小小的一个夹在一些低矮的山丘中,后面是不太真实的蓝天和白云。一栋栋红瓦"别墅"坐落其中,低矮的云层在阳光里投下可见的阴影。


  水塘
在高处又一次见到水塘

    小路的尽头就是小帅家的茶园了,低矮的茶树成片如地毯般铺满在整个山头,连绵至视野的尽头。我们从两块"地毯"的缝隙小路往山坡上轻松的爬上去,站在最高点的时候远处连绵的山峦尽收眼底,兴奋的心情瞬间被凝固,静静看着光与影的交替,茶园一半在阳光下,一半在云投下的阴影中,看着云朵在风中慢慢移动。

  山顶茶园
山顶茶园美不胜收
 
  山顶茶园
移动的云层在茶园上留下一片阴影

 

暮色中的白雁坑

晚饭后,从小帅家出门,从院子里一个编制口袋遮住的"门"进去,绕过一片空旷的下坡地,在乱石与茶园交错的路上走近一片又一片广袤的茶园。就这样跌跌撞撞的走着,远处的广播里还不时传来的歌声。村民以整齐的石头为外圈包围,将茶园垒成了梯田样,成圈的向上递进。站在下方往上看,依次是石头、茶园、房子、毛竹、山顶茶园。旁边有几棵香榧树交替生长。


  茶山
这里的茶山环境层次分明

    走到整片山坡视野最开阔的地带,向下望去,茶园消失在浓雾里。远处的山脉连绵不断,却在眼前形成一个明显的山涧,云雾静静的流淌在山凹处,像是从山顶倾泻而下,阻隔着人们的窥视。整个村庄与茶山形成的地势呈洼状,小帅说小的时候还有成群的大雁到季必来,如今少了很多。

  山涧
远处的山脉在眼前形成一个明显的山涧

 

    在离茶丛距离近的地方更多的是香榧树,有的单独直立茶园间,有的成群落生长。嵊州是著名的香榧之乡,是香榧的原产地和主产地,已有1300多年的香榧栽培历史,现有古香榧群落上百个,百年以上古香榧树3万多株。茶山再往上就是茂密的毛竹林。夜色将晚,我们也踏上了回程的路。

  千年香榧树

与茶园共生的千年香榧树
 


小帅的土鸡和裘老的茶

纵然是茶园铺在视野的各个角落,"也不是每一块采收回来都是好茶青",多样的地势环境和植被状态,加之海拔的差距,哪怕同是群体种,"在各个因素造成的综合气候和生长环境下,茶青的品质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一边上山,裘老一边和我们聊着山上茶园的情况。

茶青的选择,功夫首先在源头


在上山下山的过程中,裘老和我们介绍着茶园的情况,惊呼山间茶园优越的自然条件之余,裘老和我们说“并不是每一块茶园都会有优质的茶青。”不同海拔区域,不同植被状况所造成的小区域环境对于茶树的生长来说都是有不同影响的。其实并不一定就是“高山出好茶”,这是一个太宽泛的概念,“你看我们西白山最高1000多米,那里并没有茶,也不适合茶树生长,一个是气温低,一个是没有植被。而800多米的茶园茶青也并不一定好,虽然有足够的光照了,但是又没有共生的植物”。裘老细细地和我们介绍着一杯好茶在于源头处每个自然条件对于茶青来说的重要性,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低海拔茶园
低海拔茶园

 

正因为裘老这样倔强的要求着茶叶鲜叶的品质,才能保证优秀的毛茶品质。这对于之后的精制才有更大的意义。


  当然,拼合拼配茶叶这道近乎“尽人事”之举才有其价值的依托,完全展示了大师工艺的作用。一杯拥有好滋味的越乡龙井茶,就是依靠这么一道道严格的把关和无尽的用心,才历练而成。

拼合之道,裘老自有诀窍

观赏完裘老带我们去的茶园,让我蓦然想起昨天去茶城拜访裘老时的场景:如果不依次挨着店名,边看边找裘老的茶叶店,初次进来应该还是不容易找到的。因为这个时候几乎每家店都在忙着完成毛茶收回来后,接下来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制。

我们在昨天找到裘老时,他正在工作中,一身白色大褂,手中拿着筛子,如果不细心看,估计看不出每个簸箕的不同之处,还有那如魔法般的筛分手法。


  裘老
裘老在认真制茶

 

    将杀青的单一过程拆分为三至四个步骤,从杀青到定型,从定型到干燥,按照20度作为一个梯次逐步递减,每个细节都控制到令人发指。反复的工作,来回的走动,对于一位老人而言,我们无法去想象除了对于正宗好滋味近乎倔强地追求外,是什么让裘老在面对因为市场或利益的诱导而造成制茶的歪风邪气面前依然坚定不移的做着一口有良好初制把关有精准精制的越乡龙井茶。

 

  筛分茶叶
裘老在筛分茶叶

    每次饮下一口裘老的茶,都深深地感慨茶之滋味是那么美妙,眼见之辛苦工序,目染之优越风土,始终历历在目。层层筛分后的茶叶,再经过裘老对茶性的了解和判断,用米其林大厨对待食材的态度一般精心的功夫最后拼合而成。

土鸡遇上笋,化作越乡的鲜

好吧,我们暂时打住对昨天的回忆,继续说说山上的事情吧。午饭是在小帅家吃的,进到屋里,一桌的饭菜已经摆好,知道我们要来,小帅特意提前炖了家里散养的土鸡,柴火文炖了一上午。揭锅的瞬间,香气弥漫,肚子在同一时间叫了起来。土鸡盛在大碗里,看不到任何调料的,却着实原汁原味。还有那道红烧肉,也是小帅从村里邻居家买的土猪肉,吃起来口味微甜,肥而不腻,一口咬下去,并非入口即化,而是非常有嚼劲,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儿时尝过的那种猪肉的美味。特别要说的是,还有一盘卖相不怎么好的山竹笋,虽然卖相不好,但这可是当地山上的毛竹特有的竹笋,早上才从后山挖下来,制作时不加任何多余的调料,味道却极其鲜美,让人恨不得把舌头都一起吞下。


  红烧肉
红烧肉
 
  毛竹笋
毛竹笋
 
  土鸡
土鸡
 
  丰富的菜肴
丰富的菜肴
    
  山泉水
从后山引来的山泉水

    吃过午饭,精神头回来了,也就有心思去逛逛这山间“别墅”。四周充满了田园的自然气,屋旁有一个水池,水源源不断的从一根半片的竹子里流出来。伸手试了试,水相当清凉。“这是从后山引来的山泉,可以直接喝的,甜甜的,很解渴。”小帅说。小帅家后院的果子树上一群土鸡飞上飞下,着实会让不常来山里的人少见多怪了。不远处一只被误认为是鹅的大雁,正一动不动地看着远方。

  土鸡
飞到树上的土鸡
 

  大雁

“傲视群雄” 的大雁

    水池旁边是一棵山茶树,花期已快过了,残破的花瓣散落一地,但色彩却依旧艳丽,在我看来比长在枝叶上的时候更有一番风味。除此之外,小帅家门口还有一株百年的香榧树,树干上已经布满了青苔,就像穿着一件厚重的皮毛外衣,向人们展示着年岁的印记。香榧树应该是植物里最有感情的吧,裘老和我们说它全身到处是宝,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用处。

  千年香榧树
随处可见的千年香榧树
 
  苔藓
香榧树上的苔藓已成绒毛状

 

  初制里的工夫,小帅的收采之道

小帅家的另外一间房子是小型厂房,里面有齐全的制茶机,是初制茶青的地方。屋内放着昨晚制作完成的初制茶,外面竹篮里则是早上采摘的鲜叶,听小帅说要自然萎凋6个小时左右才能再制作。


  正在自然萎凋的鲜叶
正在自然萎凋的鲜叶

    小帅带我们到山上转悠,沿途惊喜不断,昨天被云雾盖住的茶园全都显露了出来。我们感喟茶树群的规模,但小帅表示,“这种海拔上生长的茶树,我们绝不采摘,因为鲜叶的香气不够,制好的茶没那么香”。其实嵊州茶山茶园环境丰富多样,生长在不同海拔的茶树,会产出不同品质的鲜叶。很多茶农对茶叶原料的整体意识不够,并不能像小帅那样,能够选择正确的原料,所以这也直接导致了茶农手中卖出的成茶品质。

  西白山
植被丰富的西白山

 

    小帅几乎带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西白山,丰富的植被状态让生长在这里的茶叶和其他植物都非常自在,人也是同样的感受。说着说着良好的生态小帅还得意洋洋的和我们说千万别去那后面的深山里,会有野生动物,“只不过比原来少了,但是还是要小心。” 昔时这里野生动物资源颇为丰富,可是1958年山林遭破坏后,野生动物锐减。

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笋

春季是吃当地吃笋的季节,小帅刚好要去挖竹笋。听说就是我们今天吃到的那些笋,我们便兴奋的跟着去了。盛产竹笋的毛竹林就在他家后面不远处,沿着小路往上,不到5分钟,我们面前出现大片竹林。


  挖竹笋
小帅带我们去挖竹笋
 
  竹林
茂盛的竹林

 

    虽说竹林近,但要想挖到好的竹笋,就得往更深处去了。才上了两个坡,朋友就“缴械投降”,弱弱的对我们说了句在“下面等”,就回去了。一路拨草前行,不时还得注意长歪的竹笋戳脚,看似不远的路,走着相当累。

  山竹笋
刚冒出头的山竹笋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小时的搜索,在淘汰了无数老残笋后,终于发现了让小帅和我们都满意的竹笋。二话不说,开挖吧。“从四周入手,慢慢刨土,露出主体,再使劲挖土”挖笋心得,和茶旅中食客共享。

提示:请认准龙井茶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967181121(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

请致电:139-671-81121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