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 > 西湖龙井百科 > 西湖龙井文化 >

一个西湖龙井茶人的喜与忧

离西湖龙井春茶上市还有两周的时间。

一大早,家住龙井村的茶农小胡就接到好几个小伙伴迫切想要喝新茶的电话。

嘀嘀嘀⋯⋯微信提醒声不时响起:

“怎么样。冒芽了吗?”

“西湖龙井什么时候上市?”

离西湖龙井春茶上市还有一周的时间。

土壤温度悄悄上升,茶芽们长开了,透着嫩黄色。那一颗颗想喝新茶的心,蠢蠢欲动。

每年清明前后的杭州,一半属于西湖,一半属于西湖龙井。

但,“西湖龙井近年来处于危机重重、内忧外患的境地。

这其中既有普洱茶、铁观音等后来者抢占市场份额,又有来自西湖龙井内部的问题”。

身为西湖龙井,正处于一种复杂而暧昧的身份。一方面,有着1200多年发展历史的西湖龙井,孕育了龙井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全国各地“从上到下”,呈现的茶产业发展态势一派火热,各显其招,西湖龙井“名茶之首”的地位正在逐步被取代,发展速率也正在逐步被赶超。

村上春树说:“我就像一个大水壶。要花些时间才能沸腾,但沸腾后我会一直热着。”关于杭州西湖龙井这泡绿茶,从沸腾到猛烈、持续地沸腾,再到“后劲不足”地沸腾,最后如何保持沸腾后的热度,且让我们从中“咂摸咂摸”这滋味。

每个龙井人心中都有一个龙井故事

1月初的一个阴雨天。我来到“中国茶乡第一村”龙井村。在村口的三岔路1口,找到了此行的采访对象缪雅琴。她家茶楼门口摆满了刚刚包好的粽子。正准备送往全国五湖四海的客户手中。作为一个传统的茶农,缪雅琴的故事可以算得是龙井村一代人发展的缩影。

以茶为生的龙井茶农,每个人都能“信口拈来”一个个与西湖龙井有关的历史传说。他们向外来的每一个人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把西湖龙井的文化融入到语言之中,通过口口相传,达到“卖”西湖龙井的最终目的。刚开始做茶的时候,缪雅琴到新华书店买了许多关于西湖龙井茶的书,还有西湖民间故事的书。她去西湖边拉客的时候,就靠着故事吸引一拨又一拨的买茶人来到龙井村。

因为之前对茶一点都不懂,讲不出那个道理,然后我每天学,学了以后我就很会讲,什么茶叶是比较好的,好叉好在哪里。你知道龙井村为什么叫龙井村吗?因为龙井以山围龙.四面环山是为龙井村。

西湖龙井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着崇高地位。元代诗人誉之“三咽不忍漱”;明代称之绝品;清乾隆帝六下江南,四巡龙井,品茶咏茶,将龙井茶推向了顶峰。“乾隆和十八棵御茶树”的传说,是每一个龙井人都倒背如流的故事。

传说,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都与茶有关。有一次,微服私访的乾隆到西湖狮峰山下的胡公庙游玩,看到很多采十八棵茶女在采摘茶叶。采茶女轻轻一折。碧绿鲜嫩的叶子就轻巧地飘落到茶筐.煞是美妙动人。乾隆不由地被吸引住了,痴痴地欣赏这一美景,待采茶女发现时,忙掩饰般地也抓起一把茶叶,装作采茶的样子。采茶女看到这位气宇轩昂的公子采茶手法如此笨拙,不由地笑成一片。乾隆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正赏玩有趣之际,忽然宫内有太监来报说太后生病了,请皇上速速回京。

乾隆一惊,顺手将手里的茶叶放入口袋,火速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并无大病,只是惦记乾隆久出未归有点上火,

现在看到乾隆归来,自然非常高兴,病已好了大半。忽然闻到乾隆身上有香气飘来,即问是何物。乾隆这才发现自己将龙井茶叶带回来几片,于是亲手为母后冲泡了一杯龙井茶,一时间,龙井的清香味更加浓郁,茶汤也碧绿清澈。太后连喝几口,但觉这茶汤甘鲜清爽,肝火顿消,病竟然痊愈了,连说皇儿的龙井茶胜似灵丹妙药。

乾隆见母后病愈了也非常高兴。立即传旨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t4,专供母后享用。

如今,这十八棵古老的茶树依旧旺盛地生长着,并成为龙井村的一个旅游景点。

为什么历代人士如此钟爱龙井茶?在龙井路15号二楼办公室,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点开手机上的一段视频,视频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向奥巴马介绍“产于龙井村的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作为国礼,从20世纪50年代少量供应到后来的逐渐增加。年年都按时保质地到达北京中南海。

以西湖龙井茶待国宾,这对客人来说是礼遇,对龙井茶来说是荣耀。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中央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陈毅等也对西湖龙井喜爱有加,多次造访龙井茶区。

而我眼前这位出身于茶农世家的戚国伟,从1986年开始就承担了国家礼品茶的生产加工任务。

我们国家,最早的时候,每年只给三个外国元首赠送西湖龙井茶,就是苏联的斯大林,朝鲜的金日成,越南的胡志明,后来增加了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美国的基辛格和尼克松,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

最近,在2016年的G20峰会上,西湖龙井作为国礼之一,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从一个荼人到一家茶企背后的困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外村嫁到龙井村的缪雅琴,正好碰上中国开始实施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改变之前集体管理的生产方式,转向由农民自我管理、生产、

分配和经营。包产到户以后,龙井村每家每户的茶叶都转为自产、白销,积极性空前提高。

缪雅琴家的茶园,按家里人一人一股分得,夫妻两人再加婆婆和小孩,四个人四股,加上种菜和开荒的地,大概七八亩的茶地。

缪雅琴说,如果没有茶叶,她可能不会过上如今这种好日子。在龙井村,有不少靠茶叶发家致富、过上幸福小日子的茶农,他们每年只忙春茶一季,其余的时间喝喝茶、打打牌、聊聊天,日子就这么悄悄过去了有些茶农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慢慢从茶农向经营者的身份转变。

从一个茶人到一家茶企,是当地大部分茶企的发展模式。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立民认为,“小农”模式下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所致的资源极度分散和茶叶质量难以标准化问题,时至今日,仍困扰西湖龙井已久,“小而散”的格局尚未破解。由于茶地分到户,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人均茶地不足1亩,形不成规模种植。受此影响,茶农在种植、施肥、养护、病虫害防治中难以统一标准,也不便统一管理,这种千家万户种植管理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对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和品质控制带来较大难度。

与此同时,每年约七成的假冒产品,严重伤害了西湖龙井的品牌声誉。

由此引发的龙井茶“大小之论”也成为一个无法调节的矛盾所在。2012年2月12日,由浙江省农业厅和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颁发的《关于做好龙井茶原产地域情况调查的通知》明确:龙井茶的原产地域产品名称以“龙井茶”命名;原产地域范围在尊重杭州市西湖作为龙井茶“发源地”的特殊地位的同时,根据已经变化了的现实,在经有关专家严格论证的基础上,对一些符合条件的龙井茶产区,分别作为“发展地”和“开发地”划入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范围。

当时,浙江省农业厅认为,龙井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已从原产的地名、茶名演变成群众对扁形绿茶约定

打好“文化”这张牌

出身名门的西湖龙井,一直有着令人羡慕的尊贵身份。

而这一身份的形成与三个要素紧密相关。原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研究员曾经这样总结。

首先是它的品质特征。龙井茶的加工栽培是全手工操作.采摘的时候就像小鸡吃米一样,原先匍;是一只手采摘,

后来西湖区著名的采茶十姐妹练就了双手采茶的技术并加以普及,才有了现在的双手采摘,尽管如此,一般一个采茶姑娘一天也就能采两三斤:炒制塑形更力口费工夫,半天做个一两二两的,而且你看那些炒茶人的手都多多少少被热锅烫出了泡。所以龙井这种全手工的生产方式使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件工艺品。

其欠是它的自然环境。它生长的地方比较特殊,周围是山.树木繁多,虽然四季分明却终日烟雾缭绕,而且山上的泉水较多,水质叉好,适于泡茶,最关键的是这里的土壤是沙土而不是黄泥,这种沙土中有机质磷的含量比较高,这有利于茶的香味形成。

第三是龙井茶的丈化内涵。这是其他茶叶不具备的。

我国任何一种农副产品从没受到过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如此的宠爱。除了茶的品顷以外,还和这里的环境有关,比如苏轼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还有和尚想超凡脱俗,这个地方山好、水好、茶好.整个环境氛围使他们在这里谈天观地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有着悠久历史的西湖龙井,是杭州这个特定地域的文化积淀。它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过了茶叶本身在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秘书长赵宏权看来,提升西湖龙井文化附加值,建构文化自信,是西湖龙井接下来的发展出路之一。他提出要讲好西湖龙井的故事,利用文化展示窗口把西湖龙井的历史宣传出去。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认为,像龙井村、梅家坞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也有其分散的价值、每到茶季,人山人海的梅家坞满足了城市人群休闲文化的需求、西湖龙井茶园的功能可以多样化思维开发,拓展茶园与旅游、教育、文化、休闲、健康养生等多功能结合,从生产茶园向观光休闲茶园转换,工厂向工业景区定位靠拢等一产二产三产联动,休闲、旅游观光融合发展,大有文章可做身为西湖龙井,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而面对普洱茶、乌龙茶的相继崛起,让西湖龙井茶的发展面临“夹击”的困境。

如何突破这一复杂而暖昧的身份,是未来西湖龙井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提示:请认准龙井茶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967181121(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

请致电:139-671-81121在线客服